仔细分析停止国有股减持办法,发现这只是一项过渡性政策。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股减持叫停仅仅是个开始。短期看国有股减持叫停是个利好政策,但长期看对股市却是个利空因素。
持续低迷将近一年的中国股市终于在上周出现峰回路转。这都缘于6月23日,国务院决定停止在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面对一项不成熟政策的废止,市场的反应是一块大石终于落地。而股市的诸多问题仅仅依靠停止国有股减持就能解决的了吗?记者采访了几位经济学专家和业内人士。
适当时机推出的适当方案
“这个时候停止减持是正确的,资本市场的不稳定会把中国经济拖下水。”北京工商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所长胡俞越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这样认为,“首先,中国经济的持续向好,与股市低迷的不协调;第二,国际上关于中国经济的崩溃论及统计数字的虚假论纷纷扬扬。而中国的资本市场恰好成为抨击最有力的依据;第三,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积极财政政策要淡出,这一切有赖于民间投资的启动。而资本市场无疑是启动民间资本最重要的支撑点;第四,目前把国有股减持与筹措社保基金脱钩是正确的,社保基金的来源有多种渠道,减持的国有股并非唯一来源。”
上海社科院经济学博士刘建军也认同这个观点。他认为,在现代经济发展过程中,人们的心理预期对与国民经济运行显得越发重要。近两年,国际经济进入调整期,就连过去起火车头作用的美国经济也进入了调整期。加上国际上盛传的中国经济崩溃论及统计数字虚假论,使得人们预期中国外贸形势必将会受以上因素影响,与外贸、投资并称为“三驾马车”的消费也会出现紧缩倾向。然而作为发展中国家,国民经济必须保持快速发展状态。所以,作为中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的力量,证券市场不能倒,也不能让它始终徘徊在低迷状态。
刘建军说,任何改革措施都是各方利益妥协下的结果,而不是仅仅由一方主导。国有股减持的出台太过草率,但目前补救还算上及时。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松奇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强调,国有股减持叫停短期内有利于恢复投资者信心。回顾一下国有股减持大事记,2000年8月因市场盛传减持方案将亮相,上证指数立即大幅下探。2001年初继续受国有股减持影响,股指新年伊始就展开跌势。6月12日国务院正式发布减持国有股办法后,上海综指就展开了1994年以来最大规模的一次下调。显然,股市一直受制于国有股减持的阴影而难有起色。这与我国宏观经济形势向好的基本面相背离,而且不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稳步发展,同时也极大地挫伤了广大投资者的信心。国有股减持叫停这一决策,将迅速使股市走出低迷的阴影,重振投资者信心。
曾因提出独特的减持方案而名声大震的中国华电投资咨询公司首席证券分析师张卫星认为,停止国有股减持是一项在适当时机推出的适当方案(政策)。从表面上看,国有股减持戛然而止,似乎政策又倒退到了最初的老路上。然而,从这一年股市演艺的行情看,国有股历史遗留问题的严重性远远超乎政策制定时的想象,管理层按原有一套思路已经行不通,除非决心要“推倒重来”建立一个“完美市场”。所以在遭到超乎管理层想象的市场力量的抵抗后,在这个适当时机管理层停止国有股减持应该是正确之举。
同时还应看到,国有股减持叫停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是政府面临换届。让股市爆跌低迷整整一年的不良后果必须由本届政府自己来收场,如果问题得不到彻底解决,在十六大之前先将它搁置起来也就是唯一的选择了。张卫星认为,管理层在这个时候叫停国有股减持是多种政治、经济、社会等因素合力促成的。国有股问题还存在,然而短时间内却找不到大家都接受的办法,所以采取了一种回避问题的态度可能是当前最合适的。但是新方案迟早都要提出的,这还有待新一届政府经济的重新组合。
一年阵痛落下不少后遗症
王松奇认为,这件事同时反映出管理层决策上的失误。国有股减持是很个复杂的问题,而当局最初在出台政策时,对它的认识远远不够。一是认为政府可以主宰市场,却没想到市场的报复与惩罚这么重;二是在决策的程序上缺少科学性和透明性;三是这项决策在各部委之间还没有完全协调好意见的时候就贸然出台了;四是当事实证明决策错误以后,当局还一直抱有幻想,整整拖了一年时间才不得已叫停。
胡俞越指出,中国的改革是属于诱致性变迁的渐进式改革,总是先从容易的改起,改革成本的积累不是显性而是隐性的,国有企业承担了更多的改革成本,企业办社会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现象,就像流行歌曲中所唱到的:国企“把所有问题都自己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国有股减持成为分担改革成本的一种重要形式,这些问题都需要有人来买单。那么谁来买单呢?这项重任自然而然的落到了证券市场身上,使得股市经历了一年的阵痛。
“这一年的阵痛和争论的结果是,使老百姓认清中国股市的投机性,同时也使得管理层等市场各方搞清了问题的结症:中国的证券市场不是完全意义上的证券市场,是唯一搞错的半拉子市场。”张卫星直接指出了症结所在,“十年中国股市只是建立了1/3的流通股市场,而非流通股根本没有加入,对于这样一个残缺的市场所以就不应该用正常的思路与理论去介定它。”
张卫星提出,更应该引起各方重视的是,自去年国有股减持以来股市持续低迷一年,爆跌中什么问题也没解决,国有股并没有减持多少,被迫停下来,市盈率不降反升意味着“泡沫”并未减少。反而孳生出众多新问题,如果任由股市继续低迷,那么也许“大小券商纷纷倒闭,银行呆坏帐增加”等后果将不可避免的显现,这些后遗症是当初无法预测的。一项坏政策的连带反应是:不解决当前的问题反而制造更多的问题,按下葫芦起了瓢,让你自顾不暇。
破镜虽难圆关键在于尊重市场
但仔细分析停止国有股减持办法,发现这只是一项过渡性政策。必须清醒地看到:国有股减持问题并非是尘埃落定,相反,还仅仅是个开始。对此,胡俞越教授认为,短期看国有股减持叫停是个利好政策,但长期看对股市却是个利空因素。股市的许多问题不能依靠国有股减持停止就能解决的了。如国有股的流通问题,可以说,如果占上市公司股权近70%的国有股和法人股不流通,我国上市公司中一股独大的问题将永远悬而未决。因此,国有股减持叫停将使国有股流通问题暂时搁置起来,这显然是不利于股市长远健康发展的。
胡俞越进而指出,国有股减持也未必只有一种方案。在国有股减持问题上,就像是病人看病,前一副药已经错了,但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治病了,而新的药方是什么样,这次决策开了个好头,能够倾听市场声音,甚至向上反应民众呼声,这将使市场开始重建信心。国有股减持必须与保护证券市场所有投资者利益结合起来,其中自然包括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
张卫星认为,如果三年五年不解决国有股减持的问题,对市场而言并非就是利好。把政策和股市比喻结婚的两个人,婚姻中出了危机打了一场架,现在问题没有解决,一方想破镜重圆,但怎么也圆不回去的。事情已经被揭开了盖,暴露出上市公司圈钱、整个市场假装投资、庄家操纵等问题,在不解决问题回避问题的状态下,可能未来的市场还会给政府制造麻烦。
所以下一步一定要用强有力的政策来解决国有股全流通问题,只有这样市场才有希望。关于国有股全流通问题,现在刨根问底没必要,谁也无法预测,必须要有一段时间的酝酿与考验。在中国股市还没有完全实现全流通这个时间段里,中国的资本市场还是投机性质的,可能还会出现暴涨暴跌的风险。所以,张卫星坚持认为,股票全流通才是出路。流通股和非流通股的人为市场分裂是中国股票市场上种种不规范行为的根源所在。但解决全流通问题的最好方法,不是管理层所采用的国有股配售和国有股减持。而应恢复“先钱后股”的原则,通过调整现存的非流通股与流通股之间扭曲的股权关系,而将事实上不同股不同权的两类股票,改造为的同价同股、同股同权,达到中国股票市场所有股票的全流通目的。
王松奇也认为国有股减持有多种方法。但他个人比较赞同张卫星的方案:就是还利于民。市场是不能任意蹂躏的,政府想用看得见的手引导市场,必须建立在不违背市场经济规律的前提之下,用一种不让股民吃亏,不暴露政府圈钱意图的方式。
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决定了改革政策将不断发生变动,关键是如何建立一套灵敏有效的决策纠错机制。所以,中国的经济政策不在于它在短期内出台的内容,而在于它能否成为一种长久起积极作用的调节信号。就像停止国有股减持,从目前情况看,对恢复市场信心起到重大作用,但长期来看,还有股市全流通的问题,未必就不是个利空因素。非流通股可流通的问题是中国资本市场实现规范化的关键,中国股市走到今天,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将处于两难的境地,任何一项新的市场创新,如新股全流通、股指期货、QDII、海归股境内增发只要推出,就会对已上市公司和市场产生不利影响。而新的金融创新又不可能长期无限地等待非流通股可流通。因此往前走难,停滞不前也难,长期搁置这一问题对流通股股东来说并非最佳选择。这将取决于下届政府的后续政策和配套措施,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解决。
王松奇说,凭中国人20年成功改革的经验和方法论,只要认识上统一,依靠一套较高明的决策程序,是能够找到多赢方案的。这并非仅仅取决于证券市场,而牵涉到多方面深层次的问题,包括国有企业改革、银行保险体制改革、上市公司质量的提高、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的建立等等。王松奇预计当国家再次提出国有股减持问题时,很可能就是在股票全流通问题已解决之后的一项覆盖面更广的全社会性系统减持计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