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有这样一段话:“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意思是说,最上等的善要象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之争夺,停留在众人讨厌的低洼低方,所以最接近道。居住在善于选择地方,存心善于保持深沉,交友善于真诚相爱,说话善于遵守信用,为政善于有条有理,办事善于发挥能力,行动善于掌握时机。正因为他与世无争,所以才不会招惹怨恨。相信任何为政者读过这样一段话都会若有所得。
沪深股市近一年来始终不是“无尤”,而是处于飘摇不定的状态中,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国有股减持象压在火山口上的巨石,如果执意在沪深股市内减持,则市场崩溃的熔岩有可能喷薄而出,在一度有人试图撼动这块巨石导致恐慌后,人们始终在忐忑不安中,直到2002年6月23日,国务院决定,除企业海外发行上市外,对国内上市公司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中关于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的规定,并不再出台具体实施办法。压在沪深股市和投资者心口的巨石,终于落地了,但失去的已经无法挽回了。
我们失去了什么?失去的财富不会再回来了。自2001年6月公布有关减持国有股的消息后,沪市指数从2300多点,一直跌到最低的1300多点,去年6月股市市值约5.36万亿元(人民币,下同),与今年1月份的3.9万亿元相比跌幅达27.2%,比上月的4.1万亿元跌幅也达23.5%,这些财富已经永久地从市场中蒸发掉了。投资者在失去,而与民争利者也在失去。2001年沪深股市全年共募集资金仅1025.3亿元,较2000年的1589.2亿元减少563.9亿元,2001年证券交易印花税减少四成。时间之河永不停歇,没有人能够让时间倒流,这些失去的财富和机遇,已经不可追回。
我们还失去了什么?失去的信心难以复原。从2001年6月份《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文件的出台,并冠以为完善社会保障体制、开拓社会保障资金新的筹资渠道,支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的名义;到2001年10月22日,中国证监会宣布停止执行《减持国有股筹集社会保障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第五条规定;再到2002年6月23日停止通过国内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这些政策的前后变化情况,令人感慨万千。这些转变,到底是所谓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还是所言不信,所政不治,所事无能,所动逆时?沪深股市中,几乎所有的大悲大喜的断裂都意味着所言所政所事所动的骤然变脸。上善在哪里呢?
我们需要什么?需要管理层有政策出台“利万物而不争”的顺势而为,需要“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的不与民争,这次停止,应该说尚未达到这样的境界。我所理解的国有股减持这块巨石依然在,管理层能知其荣,守其辱吗?其一,如何理解减持?国有股减持并不等同于这些非流通的国有股必须在沪深股市内变成流通股,减持的本质在于恢复国有股产权的“可交易性”,能否进一步澄清这一点,保证国有股能够在沪深场外以比较合理有序的方式进行交易和转让?其二,如何合法减持?国有股减持毕竟是国有股东的股份转让行为,而绝非股份上市行为,今后能否杜绝一种所有制的股东,以一纸办法或通知,凌驾于《证券法》和《公司法》之上,指令其他股东遵照执行的威权?其三,如何给出政策底线?减持纷扰至今,没有任何人知道管理层到底打算将国有股减持到何种程度,那么能否给出不同行业需要将国有股减持到何种比重的底线?其四,如何给市场让位?市场经济的精髓之一,就是将对某一经济活动的无限多维度的信息,浓缩为一维的、可观察的价格信号,因此任何试图定价的整体减持方案都只可能是荒唐的,唯一出路就在于因势利导,摒弃试图由政府宏观决策的思路,把减持问题还原到上市公司内部去,由上市公司的股东们充分协商,引入投资银行等外部平衡力量,个案处理。其五,如何在搁置问题中化解问题?这次减持的停止,仍然是问题的搁置而已,顺延渐进改革的思路,能否有勇气解决新上市公司的非流通国有股比例过高的老问题?能否让排队上市的这些企业在沪深市场外解决掉国有股问题之后,再到市场内登堂入室?否则问题的搁置就仅仅是搁置,而非化解。
我们期待什么?非常简单,一是政策制定初衷不应过分考虑政策制定者的一己之利,而因利万物而不争;二是政策出台前后应常识性地观察万民之所恶,不要有千夫所指,吾往矣的勇气;三是政策执行应该与仁,言信,政治,事能,动时,朝令夕改,必然是民无从措手足。好的政策,应该是自然而然,不争无尤,否则其结果只能是民不畏威,而大威至矣!(北京师范大学金融研究中心主任钟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