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成商集团(600828)发布公告称:成商集团最大股东成都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公司与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公司正式签署《股份转让协议书》,迪康集团将出资3.1亿元收购成都国投公司持有的成商集团全部1.328亿股,占公司总股份的65.38%的国有股,每股转让价格2.31元,协议金额高达3.068亿元。
若此股权转让获得有关部门的批准,民营企业迪康集团将成为成商集团的第一大股东——这也意味着国有资产从成商集团全部退出。
国有股全退旨在为外资进入开道?成商缘何出让国有股
成商集团近年也在房地产、进出口业务、金融业、旅游业等领域多面出击,但收效甚微。据集团董事长吕根旭给记者介绍,成商至少走了三步误棋:由于对当地市场潜力的错误估计,在成都郫县和双流的分场双双亏损,不到两年即关门;开发自有品牌,投资20多万元开办服饰床上用品厂,运作3年即告停产;1995年,以修职工宿舍的方式涉足房地产,后来也无疾而终。
而成商集团主营的批发、零售业务也接连受到百盛、伊藤等国际著名百货以及好又多、家乐福、普尔斯马特、麦德龙、欧尚等超市巨头的冲击,公司效益日渐衰微。
为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成商集团遂决定投资1500万元在四川省内多个中心城市开设大型百货商场以及百家以上便民连锁店。与此同时,计划投资6.5亿元对盐市口人民商场进行改扩建。
但这些动作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于是,成商集团开始向外寻找战略投资者。
其间,远大集团和成商集团就此展开了多轮谈判,但未果:“国有资本退出商业领域势在必行,不改是不行了。”而最终促使吕根旭下决心的是,世界零售巨人沃尔玛曾有意与成商合作,但体制问题成了谈判最大的障碍之一。
就在此时,与成商集团同处成都市的民营企业四川迪康产业控股集团股份公司成了重组成商的谈判对象。双方很快达成协议——迪康入主成商。
一位资深证券人士分析说,以制药为主业的迪康集团,其控股的迪康药业股份(600466)已在上海证券交易上市,该公司近期在四川、重庆的药业市场扩张甚猛,其对商业零售的兴趣不大。但它何以要出资3亿余元重组成商呢?这位人士认为,以迪康集团在其控股的迪康药业股份上市后的种种操作来看,迪康集团此举乃是先让国有股在成商全退,为外资进入扫清体制障碍,而人民商场这块金字招牌将为迪康集团卖个好价——通过这一系列的变化后,迪康集团由此获利甚丰。新大股东套现?
证券人士的上述分析是基于迪康集团在迪康药业上市后过于频繁的关联交易而引发的疑问。
迪康集团近年来通过资本扩张不断发展壮大。“迪康集团”的第一大股东为“成都迪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持有其34.79%的股份),曾雁鸣持有该公司92%的股份。因此迪康药业实际上是一家自然人控股的上市公司。
对于迪康药业公司在上市后的动向,市场人士注意到,该股已受到五家机构的青睐。目前汉盛基金、鸿阳基金、迪康持股研究会、兴华基金、华电设计这五家机构共持仓446万股,占流通盘的8%。
市场人士注意到,迪康药业股份的募股项目尽管由于“审批迟缓”,进展缓慢,但公司在非募集资金项目上却动作频频,且利用三家控股子公司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有限公司(公司持有99.8%的股权)、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公司持有70%的股权)、四川迪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公司持有99.7%的股权)收购大股东资产。
迪康药业在4月公告称公司控股子公司重庆迪康长江制药拟向公司控股股东迪康集团购买位于重庆市万州区的土地221547.4平方米用于建设中药材种植GAP基地及生产线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合计总投资8676.08万元。而此前,公司在上市后还对其追加投入4000万元,其注册资本由1000万元增至5000万元;并由重庆迪康出面,收购集团公司的土地、厂房、机器设备等资产,原值4000余万元,收购价5600万元,就这样,在2001年重庆迪康净资产迅速由1100万元扩张至5400万元,可净利润却由283万元降至122万元。
2002年,“迪康药业”还对成都迪康中科生物医学材料有限公司投资2800万元,对其增资。迪康药业的出资比例也由70%增加为92.11%。
“迪康药业”在2001年利用募集资金向四川迪康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投入资本金6980万元,计划用于公司募投项目“符合GSP规范的药品零售连锁企业经营网络技术改造项目”的建设实施。但目前公司又拟利用上述资本金中的2349万元通过“四川迪康”向“迪康集团”收购位于成都市房产“草堂别院”。此外迪康药业还以资产评估价值878万元直接向“迪康集团”购买位于成都市高新区的土地4387.3平方米。
上述动作频频发生,市场观察者心生疑问也在情理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