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网上交易软件
·网上交易
·客服电话:8008205158

财经首页 |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沙龙 | 产经 | 企业 | 经管 | 外汇 | 理财消费 | 在线315 | 在线兴业 | 酒城| 会展 | 道琼斯
股市首页 | 要闻 | 快报 | 个股 | 上市公司 | 机构 名家 | 热点 | 数据 | B股 基金 期货 | 论坛 | 网上交易 | 俱乐部: 记者 股民
我的搜财
用户名 密码
个股查询
财经搜索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股市风云 >> 证券要闻 >> 国有股减持叫停 >> 最新报道
国有股减持软着陆:外资并购国企办法草拟
http://business.sohu.com/
[ 邹光祥 ] 来源:[ 南方日报报业集团-21世纪经济报道 ]
  国有股减持正在软着陆。种种迹象表明,国家经贸委正计划出台《关于外资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暂行管理办法》,试图为国有股减持找到其他路径。业界预测,国有股减持的实质突破将给并购市场带来无限活力。

  无声处的惊雷往往最具震撼力。7月15日,国家经贸委、财政部、科技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在京抛出《国家产业技术政策》,旋即引起业内人士一片猜测。多位经济学家就此发表见解认为,在利用证券市场减持国有股“很受伤”后,管理层变得小心翼翼,但决心和意图却昭示:国有股减持一刻也未曾停止。

  国有股减持箭在弦上

  仅仅在文件出台的一个星期前,国家经贸委有关负责人在公开场合指出,目前在国有企业改组为股份公司时(含公开募股上市的股份公司),国家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有选择地放弃控股地位,允许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控股。不难看出,《国家产业技术政策》在某种意义上正是指导国有股减持的纲领性文件。接近经贸委的消息人士透露说,与之对应的是,《关于外资并购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暂行管理办法》(以下简称暂行办法)已经草拟完毕,这将作为国有股减持的配套文件。

  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国家产业技术政策》起草小组组长宋毅教授的验证。

  记者多方的采访证实,《暂行办法》由经贸委企业改革司、外经司、政策研究室等联合起草,目前初稿已定,下一步将征询有关经济学家的意见。消息人士指出,一个大致的方向是,今后国家将根据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在国有股增量上先进行减持,逐步控制和减少国有股增量,然后在伺机解决国有股存量的问题。在稳定的前提下,改革的力度将非常大。在竞争已经很充分的领域,国有股将完全退出;在城市供水、交通等领域,国家将选择一个恰当的比例。在事关国计民生的垄断行业诸如电力、铁路和电信等,国有股依然会处于强势地位,但控制的方式会发生一些变化。

  减持激活企业并购市场

  6月23日,国务院停止通过股票市场减持国有股后,资本市场如释重负。但宋毅认为并不是国有股不减持了,而是国家放弃了减持国有股硬着陆的办法,而改用软着陆的措施。

  国有股减持能否进行下去的关键是培育和完善企业并购市场。

  业界人士指出,国有股减持将使得企业存在的所有者缺位以及治理结构的问题发生改变,企业将成为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的经济实体,基于企业竞争力的战略性的并购将成为企业的一种自主的选择。国有股减持意味着流通股将不断增加并可能占据绝大多数,要约收购将成为主要的并购形式,强强联合会更多出现,市场经济国家普遍流行的收购手段以及反收购手段(如资产重估、寻找“白衣骑士”、金色降落伞、“毒丸计划”、“焦土战术”)就会被充分运用。资本市场工具的不断创新和完善将使得强者之间甚至“小鱼吃大鱼”的并购成为可能。

  资本市场双轨制成最大障碍

  通过外资、民营资本参股并购中国的上市公司以达到减持国有股的目的,表明政府的“手”更有市场的感觉了。可以预见的是,外资通过证券市场受让上市公司部分股权甚至买壳上市将成为未来中国资本市场又一道风景。

  而对于一些质地良好的非上市公司,外资则早已祭起了收购的大旗,如娃哈哈和乐百氏实际上已经归于法国达能麾下。但由于目前将上市公司的国有股转让给外资还存在政策障碍,因此外资对中国资本市场的介入,更多地是走“迂回路线”,比如收购母公司股权、定向增发、与母公司合资从而借壳上市等。这在科龙、上海贝尔、海南航空(相关,行情)身上都能找到外资并购的影子。

  目前,国有股减持的主要障碍是资本市场的双轨制。经济学家徐宏源指出,中国在走过了生产资料双轨制、价格双轨制后,现在则面临着资本市场双轨制。中石化在A股市场的价格是3元多,在香港H股的价格是1元;同仁堂(相关,行情)在A股市场的价格是20元,在香港H股市场只有5元。同一种商品在两个资本市场呈现两种差异较大的价格,这已背离了价值规律。把国有企业的股份一部分转让给外资和民营企业,希望通过它们来提升公司的竞争力和股票的价值,最后在并轨时就没有阵痛。而对一部分的上市公司,惟一的办法就是使其股票的价格下降,价格和价值相一致,这就是软着陆的核心———A股价值的回归。

  徐宏源进一步指出,在内地资本市场的大门未打开之前,A股和H股彼此互相割裂,井水不犯河水。原因是人民币不能自由兑换,但这道防火墙迟早要拆开。如果以2008年为界限的话,一旦人民币自由兑换,中国完全开放资本市场,那么国内的资本市场将大幅跳水,这将对国内资本市场形成较大冲击。因此有必要从现在开始缩小这种价差。针对A股价值被严重高估而导致国有股无法减持下去的事实,徐提出的办法是A股的价格有所下降,H股的价格适当提升。

  改革的力度将是空前的。消息人士透露说,除少数涉及国家利益的特殊行业外,政府在一般竞争性领域不打算为国有股减持设定一个“最后的界限”,换句话说,让民营资本和外国资本逐步接手那些市场化竞争程度较高的行业,从而真正通过市场化方式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业界人士指出,要保证中国的产权格局顺利地完成战略性调整,实现民间经济的繁盛,必须有法治的庇佑。只有这样,民营和外国资本才会持久、全面和充分地介入各经济领域。

2002年7月29日13:27

我来说两句 推荐给我的朋友(短信或Email)

内容相关文章
  • 你解套我上钩 券商和基金跷跷板
  • 惊闻新版国有股减持推倒重来
  • 国有股减持、QFII机制 关注两种可能
  • 国有股减持软着陆 转攻海外销售
  • 王连洲:旧病不除添新疾 减持应一鼓作气进行
  • 新行情 老套路?
  • 国有股减持开了个玩笑
  • 长痛不如短痛:辩证地看待国有股减持
  • 对停止国有股减持政策的解读和操作建议
  • 经济学专家:国有股减持叫停属于寅病卯医
  • 作者相关文章
  • 证监会掀动重组风云 扒粪运动揭开股市暗疮



  •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股市风云 >> 证券要闻 >> 国有股减持叫停 >> 最新报道
    最新资讯
    ·有关人士表示国有股向外资转让政策敲定
    ·刘纪鹏:国有股协议转让应该降温
    ·(独家)联通A股:变相的国有股减持和QDII
    ·国有股:悬剑入水 潜龙翻波
    ·联通发A股 初探国有股减持
    ·民企频频接盘国有股权 40多家民营企业现身
    ·主管部门未审批 深万山国有股转让叫停
    ·杨帆:国有股应无偿送给流通股股东
    ·方向光电:国有股划转第一股
    ·两家国有股转让获批 国退民进提速
    ·(独家)国有股“占权”转让将添新患
    ·转让不应内外有别 质疑深圳对外转让国有股
    ·国有股协议转让将推动新一轮重组
    ·国有股转让审批速度缓慢 呼唤市场操作
    ·调查表明停止国有股减持提升了股民信心
    ·有关专家建议:切实解决国有股权的转让
    ·(独家)国有股场外减持的隐患和误区
    ·国有股减持软着陆:外资并购国企办法草拟
    ·国有股退出成商集团 新大股东有意转售外资
    ·交大南洋公司赴港上市 国有股减持重现江湖
    ·国有股协议转让“解冻” 民企再掀重组热潮
    ·惊闻新版国有股减持推倒重来
    ·国有股减持、QFII机制 关注两种可能
    ·长痛不如短痛:辩证地看待国有股减持
    ·对停止国有股减持政策的解读和操作建议
    ·上半年部分上市公司国有股权转让情况一览
    ·经济学专家:国有股减持叫停属于寅病卯医
    ·国有股减持叫停:博弈并未结束
    ·社保基金空翻多 国有股减持叫停实质和内涵
    ·国有股减持叫停中的实质和内涵
    ·刘纪鹏:解决国有股问题可“化整为零”
    ·夫唯不争故无尤--评停止国有股减持
    ·国有股转让能否引领上市公司重组热潮?
    ·王国刚呼吁加紧国有股减持的相关研究
    ·国有股减持停止 投资理念如何选择
    ·国有股减持要以协议转让并购的方式进行
    ·吴晓求:国有股减持叫停不影响社保资金
    ·停止减持国有股 政策杠杆能把股市撬多高?
    ·国有股减持喊停首日证券营业部见闻
    ·刘纪鹏:国有股减持被停止意味着什么?
    ·停止国有股减持是为“十六大行情”奠基?
    ·中国证券市场国有股减持大事记
    ·停减国有股,巨大的财富怎么赚?
    ·吴敬琏:国有股全流通与减持是两码事
    ·国有股减持进展如何?专家把脉股市方向
    ·萧灼基:今年推出国有股减持的可能性不大
    ·国有股减持:会摔第四个跟斗吗?
    ·两会委员:国有股减持之前可建监护基金
    ·民企频频接盘国有股权
    ·联通发A股初探国有股减持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5102181转6835电子邮件 sunnyjia@sohu-inc.com
    Copyright © 2002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