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到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全流通问题上不明朗前景的困扰,即使深沪股市在2002年里经历了较长时间的调整,大盘与个股平均股价已经处于相对低风险水平,投资者对于即将来临的2003年仍然显得信心不足,对后市看空的言论频频见诸媒体。本文在认真研究2003年的股市环境、政策走向和市场机会的基础上提出了支持做多的10大理由,供投资者入市参考。
一、 建设小康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
200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超出预期,是1998年以来我国实行的扩大内需政策的累积效应逐步释放的结果。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了本世纪头二十年建设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明年"两大任务"是保持经济稳定增长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预期2003年政策重心将是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民间投资的增长,确保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会有明显改善,GDP年增长率可望达到8%以上。
二、 国家金融政策稳健中更趋于积极
2003年积极的财政政策仍会继续,但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政策工具将转向货币政策,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将明显加大,货币供应增长速度适度加快,贷款投放将进一步提速。股票市场通过财富效应、交易效应、替代效应影响货币需求,股票投资对货币的需求将作为确定货币供应量调控目标的一个重要因素,居民储蓄存款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速。预计金融政策的积极变化将为股市资金的潜在供给提供较大的支持。
三、 监管方式由"正向清单"逐步向"负向清单"转变
周小川在2002年底的讲话表明,管理层的监管思路正在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发生转变,从"做政策上允许做的事情"到"除非政策禁止,市场都可以做",证券市场将更加充满活力,市场创新有望得到较大发展空间。2003年的政策面将继续遵循在发展中规范的思路,政策重点放在证券市场的发展、开放与创新上,预计解除政策管制的力度加大。
四、 《证券法》即将修订、《证券投资基金法》有望出台
从近期流传的《证券法》修订版本可以看出,根据"负向清单"的监管思路,《证券法》原有的许多禁止性条款有可能取消,如银行资金进入股市的禁令等。即将出台的《证券投资基金法》不仅将从根本上解决基金业发展中的不规范运作问题,私募基金也有望取得合法身份,在规范中获得长足发展,从而进一步发展壮大机构投资者队伍。
五、 上市公司2002年业绩有望明显增长
1200多家上市公司已经披露的三季度财务报表显示,经过多年滑坡以后,上市公司2002年业绩有望较去年取得显著增长。这种业绩增长是在严格计提坏帐准备金的基础上取得的,因此显得更加真实可信,这有助于大大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降低市场的市盈率风险,增强投资者对于上市公司及其股票的投资信心。如果业绩增长的势头能够在2003年的季报和半年报中继续延续,股市中多年不见的业绩浪行情有望再度出现。
六、 国有股转让提速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带来新机会
由于国有股的减持和新股全流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短时间内难以找到市场广泛接受又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相信管理层不会贸然采取措施来触动这一极为敏感的问题。但是国有股向外资和民营企业的股权转让有可能加速,对促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优化股权结构,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可望发挥重要的积极影响。
七、 证券市场开放进入实质阶段,QFII进入实际操作
2002年出台的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一系列政策将进入实质性运作阶段,外资参股国内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通过受让国有股法人股控股参股上市公司等现象将大量出现,QFII进入实际操作。流通股与非流通股转让将使得外资购并题材受到市场更热烈的追捧。
八、 机构投资者力量进一步增强,入市资金有望增长
基金业的发展和快速扩容继续得到管理层的大力支持,直接上市和发行金融债券将使得券商融资渠道得到更进一步拓展,这些都是管理层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的一贯政策的具体体现。而商业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直接或间接入市的资金规模将继续扩大,从而有效缓解新股扩容对二级市场资金面的压力。
九、 证券市场金融创新有望取得突破
在证券市场国际化进程不断加快的背景下金融创新的条件更加成熟,市场对金融创新的需求也更加强烈,证券市场金融创新有望在推出统一指数和交易所基金(ETFs)两方面取得突破,这些对机构投资者的股票投资组合管理的意义较大。
十、 股市处于相对低位,在充分调整的基础上有望形成大双底形态
深沪股市从2001年6月开始的调整持续了18个月,大盘与多数个股的调整幅度都比较大,股市泡沫和投机风险已经有了较大的释放,相当多的个股具备较高的投资价值。2002年以来一系列政策面利好效应在不断累积,将最终重新树立投资者对股市走强的信心,促进股市早日再度走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认为2003年的股市环境将比2002年有较大的改善,深沪股市已经具备了再度走强的众多有利条件,投资者完全可以对2003年的市场表现充满信心,期待较好的投资回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