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网上交易软件
·网上交易
·客服电话:8008205158

财经首页 |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沙龙 | 产经 | 企业 | 经管 | 外汇 | 理财消费 | 在线315 | 在线兴业 | 酒城| 会展 | 道琼斯
股市首页 | 要闻 | 快报 | 个股 | 上市公司 | 机构 名家 | 热点 | 数据 | B股 基金 期货 | 论坛 | 网上交易 | 俱乐部: 记者 股民
我的搜财
用户名 密码
个股查询
财经搜索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股市风云 >> 研究报告 >> 2003年证券市场展望篇 >> 2003证券展望
2003年:箱体下移 行情短暂
http://business.sohu.com/
[ 宋淮松 ] 来源:[ 和讯网 ] 机构:[ 兴业证券 ]
Stock Code:1A0001
  结论1:2003年并非冬种春收行情而是春种夏收行情

  2003年上攻行情有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大盘年初跌破1350点这一颈线位后,在三月份所产生验证对颈线位突破是否有效的反抽行情,这部分行情最多是次级反弹行情,时间短暂,高点难以超过百点,它只不过是2003年中级反弹行情之前的预演行情。另一部分是5月产生的中级反弹行情,时间可维持1个多月,反弹高点有望超过300点。理由是目前投资者根据前几年股票市场传统炒作特点,认为冬种春收炒作思路在2003年证券市场仍然适用可行,明年两会召开期间存在着最佳的获利时机,故会在今年年底明年年初大举建仓,散户如此,机构也不会例外。这必然造成股指难以深跌,如股指在春节前后仍然始终围绕着1350点这一颈线位置附近上下窄幅波动,则因这一点位离密集成交区1500点左右过于接近,故在明年三月份产生一波力度较大的中级反弹行情可能性基本不存在。因此明年三月份可能只有小浪花,难起大波澜,这样中级反弹行情发生时间可能推迟至2003年的5月份,春种夏收可获得高额收益。我们仍然认同明年市场机会仍将出现于上半年,但大盘走势可能不是先扬后抑,而是先抑后扬再抑,如三月份前后产生不了大级别的反弹行情,投资者必然对三月行情从期望到失望,做多机构更有可能反手做空,并给市场带来新的集中性抛压。
故在4月底、5月初大盘有可能见到一个年内低点,如1100点甚至更低一些,此时股指离开1500点这一密集成交区已经有了相当大的跌幅,反弹时空也更加成熟。在抄底资金逐步介入的前提下,明年5月初大盘出现中线反弹行情概率更高一些,随后大盘将再度探底。故明年大盘有可能克隆99年的5.19行情,只不过反弹高度要打一定的折扣,1500点以上属于高风险区。

  结论2:2003年股票市场盘整区间在1050-1500点之间

  首先,从K线图看,1999年以来上证综指已构筑了完整的头肩顶型态,其头部位于2000年及2001年高点2200点左右,其复合左肩分别位于1999年5.19行情高点与2000年年初网络股炒作退潮时高点1750点左右,其复合右肩分别位于2001年国有股减持方案暂停实施与2002年国有股减持不再国内证券市场实施之后的高点1750点左右。其颈线位于1999年5.19行情调整后低点与今年一月份低点1350点左右。如果这一大头肩顶成立,在理论上,用头肩顶的测量功能计算,大盘长期调整低点有可能在千点之下。

  第二,从波浪理论看,目前市场上较为统一的看法是我国证券市场长期牛市已在2001年高点处2245点宣告结束,从2001年高点调整至2002年一月份低点1339点为A或A1浪下跌,从1339点反弹至6月25日1748点为B浪或B1浪反弹,随后所进行的持续到目前的调整为C浪或C1浪下跌。如果C浪下调失败,则A浪低点1339点有可能成为强劲支撑,但C浪失败前提是管理层不计成本地推出特大利好政策来扭转大盘颓势,这与目前管理层大举推进市场化的宗旨又不相吻合。故C浪完全有可能是成功与完整的,一个完整与成功的C浪起码与A浪等长,多数调整幅度甚至超过A浪。由此我们可计算出C浪调整低点也应位于千点之下。

  第三,从支撑压力线来看,目前股票市场最密集成交区1700点与次密集成交区1500点先后失守,从强支撑位转化成强阻力位。因此,1700点附近有可能是未来几年行情的头部,而1500点附近则有可能是未来几年行情的阶段性头部。

  如我们确定1500点为明年行情头部区域,没有增量资金集中入市或政策面特大利好政策配合,股指要想有效突破1500点有相当难度。观察近几年证券市场波动幅度,我们发现每年波动幅度一般不会少于30%,如我们将2002年两波上涨行情进行叠加,则波动幅度也大大超过30%,因此30%这一波动幅度是主力要想有效运作并获利所不可缺少的运行空间。由此可推算出明年低点大致在1050点左右。而且1050点支撑力度较为可靠:首先,它是1999年行情起点,近几年上证综指有以2001年1月为中心走对称图形的趋势,如1999年5.19行情高点与其后低点和2002年行情高点与低位位置十分接近,因此,不排除明年低点就是5.19行情起点的可能。其次,它是1997年之后数年行情的底部区域与1996年大牛市行情产生之前多次短暂上攻行情的阶段性高点,故1050点附近堆积了巨额成交量,支撑力度相对较强。明年这一强劲支撑点位很难被有效击穿。最后从趋势来看,在长期调整趋势通道制约之下,股指每年调整的幅度或点数应大致相当。2002年股票市场与2001年股票市场相比,高点与低点分别从2200多点与1500多点下移至1700多点与1300多点。下调幅度大致在20%左右。从下调幅度判断,明年高、低点下调幅度也在20%左右,由此推算出明年股指波动幅度也大致位于1050至1500点之间。

  就股票市场的总体运行格局而言,2003年股票市场仍会重现2002年证券市场的两大特点:第一,上攻时间短,盘整时间长。第二,低价是主线,热点难转移。因为政策面利好与资金面短缺的互相制约与共同作用在2003年仍将存在。年K线图将呈现一根带有百点左右上下影线的中阴线,中阴线实体长度可能在150点至200点之间。

  结论3:2003年主流投资品种仍是绩优蓝筹股

  分散投资并非遍地撒网,主流投资品种仍将是大盘绩优新股。因此,最佳投资策略应是在大盘绩优蓝筹股身上进行组合投资,以期获得比大盘指数涨幅更高的收益率。估计绩优蓝筹股,尤其是大盘绩优新蓝筹股在2003年股票市场中仍会继续着今年的上佳表现。因为快进快出波段炒作仍将是2003年股票市场获利的重要手段。而最适合波段炒作的股票就是最具投资价值的、持有风险最低、流动性最好的大盘绩优蓝筹股,而小盘新股因定位过高、小盘老股则因庄家并未完全出局以至于仍会被主流资金所遗弃。

  结论4:2003年主流投资策略仍将是分散投资

  目前市场一直存在着集中投资与分散投资孰优孰劣的争论。机构投资者之间也存在着明显的“围城”现象:已经集中投资的基金或券商等主力机构想更改投资策略,认为分散投资更有可能获利。已经分散投资的基金或券商等主力机构也想更改投资策略,认为集中投资更能提高投资收益。我们认为,投资策略优劣要根据投资环境加以判断。前几年,集中投资要明显优于分散投资。2001年之前股票市场最佳获利手段是:通过集中投资,拉高股价,再由上市公司配合,出一些题材概念加上良好的分配方案,在除权前后就可顺利实现高位派发,并获得高额利润。但2002年这种投资策略效果明显不佳,机构集中持有的股票价格多数出现大幅跳水,跌幅远甚于大盘。抛开业绩方面的因素,其它原因在于投资者操作思路已起了根本性变化:他们一般不再长线持有股票,而以波段炒作为主,看到个股拉升到一定幅度就坚持逢高减磅,决不恋战。这造成主力集中投资的仓位越来越重。而且一旦一只股票成为庄家控股的庄股,投资者就不再与庄共舞,这迫使主力庄家自拉自唱演独角戏,少有跟风,因此集中投资已无良好的生存环境。部分机构为规避市场风险与顺应监管形势率先进行了分散投资,虽然在2002年实施效果不好、收益不佳,但主要原因在于他们把握波段炒作能力较差,不该进货时候大批进货,不该出货时候却在大举出货,而不是分散投资的投资策略不正确。

  2003年资金供需状态:2300亿<2700亿

  2003年股票市场不会始终萧条,投资盈利机会仍然存在,要看投资者把握机会的能力如何。我们一直强调,由于我国股票市场投资价值不高,目前市盈率仍然高达40倍以上,市净率更是高达3倍以上,因此短期内指望股票市场出现业绩推动型的长线上涨牛市行情有一定难度。股指涨升仍然要建立在增量资金集中入市的资金推动型基础之上。如资金供需矛盾得到了有效地缓解,则2003年股票市场行情发动要容易一些,反弹力度要大一些。如资金供需一直处于较为紧张的状态下,则2003年股票市场行情发动要困难一些,反弹力度也要小一些。考虑到股票市场整体运行环境越来越市场化、规范化,资金推动型上涨行情在时间上难以持续太久,换句话说,2003年难以再现2002年证券市场出现两波400点左右反弹行情的情形,只出现一轮超过300点以上中级反弹行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

  资金供给约为2300亿

  1.新增储蓄资金的投向转移。如果股指进一步调整,股价总体水平将处于相对低位,股票市场所吸引的由储蓄资金转化而来的投资资金数量将大大增加。当然,对于现存的8万多亿储蓄资金而言,它们都有特定的保险、养老、购房、教育等用途,要想使其从储蓄资金转变成股票投资资金的难度较大,但改变每年1万亿左右新增储蓄资金边际投资倾向的可能性还是存在的。如边际投资倾向能提高至15%,则每年进入股票市场的新增资金可达1500亿。

  2.新基金发行规模与券商增资扩股后,自营资金扩大规模。尽管开放式基金、封闭式基金都快速进入到了买方市场,但基金的发行市场面临着残酷竞争。由于今年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与中外合作资金管理公司多达10家以上,而这些新成立的基金管理公司都要在明年发行至少一家新基金。如果每家新基金发行规模在30亿左右,则基金发行总规模在300亿左右,明年券商再度增资扩股规模也有望超过200亿。由于基金与券商资本金的80%可用于投资股票市场,故新基金发行与券商增资扩股可带来增量资金400亿。

  3.QFII实施之后可能带来海外资金的供给。尽管我们说由于我国股票价格、市盈率与市净率过高,外国基金对我国股票市场投资不太感兴趣。但也不排除部分国外大型企业为占领中国市场通过QFII方式战略性进入A股市场,善意或恶意收购竞争对手;或为取得少数上市公司的控制权而在H股市场及A股市场同时增持某一家上市公司的股票。但估计这部分资金数量有限,可能在100亿左右。

  4.保险资金与社保基金进一步扩大入市规模。2002年保监会已经放宽了保险资金通过购买基金并间接进入股票市场的资格与额度审批限制,但由于近期保险公司一直在减持开放式基金与封闭式基金的持有数量,因此估计该政策能为市场带来的增量资金数量并不多。另外,社保基金通过招投标方式在基金管理公司之中挑选管理人,表明2003年部分社保基金有望通过基金代理投资二级市场。估计保险资金与社保基金的增量入市资金在300亿左右。

  以上四项资金供给相加,估计明年证券市场资金供给规模在2300亿左右。

  资金需求约为2700亿

  1.新股扩容。今年国内A股市场筹资总量(包括新发行、增发与配股的三项筹资在内)在800亿左右,由于管理层已明确表态未来在新股发行与上市问题上,中介机构与拟上市企业将有更大的发言权,因此,2003年筹资额度有望在今年基础上再增加20%左右,达到1000亿左右。

  2.新的融资市场与新的投资品种开通,可能吸纳资金达500亿。新的融资市主要指二板或三板市场,新的投资品种指的是股指期货或其它衍生投资品种。当然,如明年只推出一项融资市场或投资品种的创新,则吸纳资金数量可能会少一些。如明年同时推出融资市场或投资品种的创新,则吸纳资金数量会更多一些。所吸纳资金中80%将是二级市场存量资金的转移,也就是说将分流二级市场资金达400亿。

  3.券商传统资产管理业务收缩规模达800亿。传统保底保收益的资产管理业务面临着市场股价下跌风险、资金成本风险以及合规合法性经营风险,故对券商经营带来的冲击不可避免。从近两年实践看,该业务不但未能成为各家券商新的利润增长点,反而成为各家券商亏损的主要源头。2002年各家券商对行情仍抱有较大希望,故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收缩并不明显。估计在2003年会有更多券商意识到传统资产管理业务放大风险并危害券商生存的危险,会主动或被动地收缩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规模。在新型的提取管理费的资产管理业务难以开展的前提下,传统的资产管理业务收缩规模意味着市场存量资金的退出。

  4.其它高风险高收益的期货市场、低风险低收益的信托市场、风险收益适中的企业债券及国债市场以及今年刚推出的黄金市场也有可能进一步分流二级市场的资金。当然,如QDII与CDR推出,则海外股市也有可能瓜分二级市场存量资金,估计这部分资金分流将达500亿。

  以上四项资金需求相加,估计明年证券市场的资金需求规模在2700亿左右。

  将资金供给与资金需求相比,我们发现明年证券市场资金面仍然处于资金供给略少于资金需求的状态之中,也就是说明年证券市场在资金面压力之下,出现持续性调整可能性依然存在。但这一供需缺口也只不过在400亿左右,并不严重。因此不排除短期内增量资金在政策面、技术面、上市公司基本面等利好因素的推动下蜂涌入市,促使资金面发生供需大逆转,由供不应求转化成供过于求,并走出一波中级反弹行情。当然与2002年市场的资金供给相比,2003年股票市场少了一块由一级市场新股认购资金转化成二级市场投资资金的资金来源,这决定了如资金需求保持不变,股指仍需进一步下探才能吸引投资型增量资金逐步入市来弥补资金供给的不足,从而达到资金供需大致均衡。这也决定了2003年股指反弹高度将不及2002年。故2003年与2002年相比,股指运行箱体有所下移基本成为定局。

2002年12月17日08:05

进入个股论坛 我来说两句 推荐给我的朋友(短信或Email)

内容相关文章
  • 券商解盘:箱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原因
  • 作者相关文章

    机构相关文章
  • 天水股份:基础建设扛大梁
  • 实达电脑:开辟金融电子产品新市场
  • 东百集团:东山再起可期
  • 苏常柴:颈线位6.11元有支撑
  • 三季度季报的六大看点
  • 一丝冷雨朱成碧
  • 目前入市 收益与风险哪个大
  • 惹不起 躲得起



  •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股市风云 >> 研究报告 >> 2003年证券市场展望篇 >> 2003证券展望
    个股资讯
    最新资讯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5102181转6835电子邮件 sunnyjia@sohu-inc.com
    Copyright © 2002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