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深沪股市主要受到国有股减持与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影响,大盘先涨后跌,全年指数下跌了近15%,目前处于股市多年运行的相对低位。在这样的背景下,2003年的深沪股市将会怎样运行?
一、影响2003年行情的重要因素
2003年的深沪股市将受到五大因素的影响,其中全流通预期、新股扩容仍然对投资信心的恢复形成利空影响,证券市场对外开放的影响中性偏好,宏观经济形势和上市公司业绩向好,政策面潜在利好支持股市走强。总体来看,2003年的股市环境会明显好于今年。
1、全流通预期有待化解
国有股减持与新股全流通问题,已经对股市运行产生了两轮冲击:去年推出国有股减持方案时对市场的冲击最强烈,原因在于一是将市场一直回避的问题提出来了,二是市价减持也是投资者最难以接受的方案。今年在减持与全流通问题上,市场与管理层进行了激烈的讨价还价,管理层基本上认识到减持全流通必须考虑市场承受能力,暂时还不具备解决这一问题的条件。预计这一不确定因素对2003年股市仍然会产生较大的困扰,但不会有实质性政策举措出台,利空影响将有所降低,而国有股向外资和民营企业的股权转让有可能加速,对促进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和优化股权结构发挥重要的积极影响。
2、新股扩容压力
在新股增发和配股的条件提高以后,上市公司再融资难度加大,2003年证券市场筹资形成的扩容压力主要体现在新股发行上。预计新股扩容压力将大于今年,尤其是发行大盘股的预期,对市场资金面形成严峻考验。历史经验证明,市场融资功能的发挥与二级市场的强弱程度正相关。因此,在二级市场承受能力的制约下,除非2003年股市明显走强,否则,就很难顺利完成当年的新股发行任务。
3、证券市场对外开放进入实质运作阶段
今年出台的外资参股证券公司和基金管理公司、外资购并国有股法人股、QFII等政策举措都将在2003年付诸实施,从而极大地提升国内证券市场的国际化水平。对外开放举措对股市的影响十分复杂,除了对市场的投资理念产生深远影响以外,直接的影响还包括外资购并有助于改善上市公司的经营和盈利能力,为活跃二级市场提供热点和题材,带来新的资金渠道和增量资金等,对2003年股市将产生比较明显的积极影响。类似于股市的国际化必将使股价重心整体下移成为股市运行中长期趋势的观点是不成立的。
4、宏观经济持续增长,上市公司业绩回升
建设小康成为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新动力,预期2003年政策重心将是刺激消费需求的增长和民间投资的增长,从而在确保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经济增长质量和企业的微观经济效益会有明显改善。另一方面,上市公司2002年业绩有望出现明显增长,如果这一势头在2003年的季报和半年报中继续延续,将有助于大大提升上市公司的投资价值,增强市场的投资信心。股市中多年不见的业绩浪行情有望出现。
5、政策面解除管制的力度加大
监管方式由"正向清单"逐步向"负向清单"转变,从"做政策上允许做的事情"到"除非政策禁止,市场都可以做",市场创新有望得到较大发展空间。《证券法》即将修订,原有的许多禁止性条款有可能取消。证券投资基金法》有望出台,私募基金有望取得合法身份。2003年的政策面将继续遵循在发展中规范的思路,政策重点放在证券市场的发展、开放与创新上。
二、2003年股市资金供求分析
近年来居民储蓄的快速增长,说明社会上有大量的闲置资金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股市同样不缺资金,缺的是吸引资金入市的合适方式。而资金入市规模完全取决于市场的投资信心。因此对2003年股市的资金面分析,关键是对影响资金进出的因素进行分析。
制约明年资金入市热情的根本原因有两个:第一,减持与全流通问题能否解决,如何解决。在这一问题上的含糊立场只能导致投资者对股市不确定因素的忧虑,非但场外资金不会积极入市,场内的资金都会想方设法地清仓离场。我们相信管理层不会贸然推出市场不能接受的方案,问题是如何让投资者相信在条件不成熟时管理层不会推出新的解决方案。第二,在传统的以坐庄和资金推动的投机炒作方式必须被抛弃的情况下,机构资金需要找到一种适应新的市场环境的资金运作模式和盈利模式,否则就不可能大规模入市。今年以来许多高度控盘的庄股跳水,并不是简单的资金链风险的问题,而是市场投资理念和机构盈利模式转换的具体反映。
推动资金入市的积极因素包括:1)明年金融对经济增长的支持力度将明显加大,预计金融政策的积极变化将为股市资金的潜在供给提供较大的支持。2)商业保险资金和社保基金直接或间接入市的资金规模将继续扩大,QFII进入实际操作会给股市带来新的增量资金。具体而言,在二级市场没有根本转强之前,明年来自于证券市场金融创新的资金压力较小,股指期货、二板市场等不太可能推出。市场的资金需求主要来自二级市场走高对资金的要求和新股发行的扩容压力,明年上市公司的再融资压力将大为减轻。考虑到明年大盘股发行有可能加快,来自新股发行的资金需求应该大于今年。
明年的增量资金主要来自于这样几个方面:1)在中央银行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方针指引下,新增储蓄流入股市的资金量将有所增加;2)新基金发行规模与券商增资扩股速度加快,市场主力机构的资金规模将大大增强;3)保险资金直接和间接进入股市的资金,与社保基金通过基金管理公司投资股票市场的资金,相对于今年会有明显的增长;4)QFII实施以后国外机构投资者的资金入市将逐步成为A股市场资金供应的新生力量。
总体来说,2003年股市的资金供求较之2002年会有所改善,可以支持深沪股市走出比2002年强势的行情。股市一旦出现走强迹象,入市资金规模完全有可能超出市场的预期。
三、大盘运行区间的基本判断
综合以上对股市环境和资金面的分析,我们对2003年深沪股市的运行趋势做出如下判断:
1、2001年下半年以来的调整行情,可能以双底形态或三重底形态结束,取决于市场投资信心恢复的程度。前一种可能性意味着目前的大盘正在构筑第二个底部,明年股市以震荡上行为主;后一种可能性意味着明年股市趋势是先扬后抑,下半年将再度回落到1400点附近筑底。从波浪理论来看,以上走势的区别在于,深沪股市大趋势上正在运行的第四浪调整在何时结束。如果双底形态成立,明年将进入第五浪上升;否则调整将延续到年底,第五浪出现在2004年。
2、1500点仍然是明年指数运行的中枢,指数的运行区间是1300点-1750点?目前的点位相对于明年的股市来说,属于相对低位。中期底部还没有最后形成,1353点以后或许还有再创新低的可能。
3、一季度股市运行区间是1300点-1500点,大盘仍然在低位震荡的主要原因是市场对全流通问题的疑虑仍有担心,机构资金利用这一阶段加紧建仓步伐。其中一月初很有可能完成近期最后一跌,探明中期底部,然后在2、3月份逐步展开反弹行情。
4、二、三季度股市环境比较有利于反弹行情的展开,原因之一是上市公司业绩增长预期对股价上涨的支持,之二是政策面将在明年的人大换届以后推出新的政策举措,其中不乏修改《证券法》等利好措施。深沪股市有望展开新一轮中级反弹行情,股指上攻目标将是2002年的高点1750点。本轮行情也将是2002年6月追高套牢的主力机构拉高自救的最好时机。
5、如果明年的股市反弹高度接近1750点,则反弹行情将向新的上升浪行情演变,四季度大盘将在1500点以上进行强势整理,为继续上攻积蓄能量。股指运行区间是1700点-1500点。如果上半年的反弹行情在远离1750点的点位遇阻回落,则股市继续第四浪调整的可能性较大,反弹结束以后有可能再度击穿1500点,大盘将运行第三次探底的三重底走势。
四、市场热点与操作策略
2003年的股市环境将比2002年明显改善,深沪股市已经具备了再度走强的有利条件,投资者完全可以对2003年的市场表现充满信心,期待较好的投资回报。
1、2003年的市场热点将以资产重组、外资购并和业绩浪为三大主流热点。
2002年出台的鼓励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一系列政策举措基本上扫清了限制上市公司控股权变更和资产重组的所有限制。在宏观经济继续以结构调整为主的背景下,明年国有股转让将明显提速,上市公司股权转让会更加频繁,传统的资产重组仍然是低价股活跃的题材支持。外资可以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法人股的政策以及QFII的实施,使得依靠外资购并这种新的重组方式进行的上市公司资产重组更加多样化,实质性外资购并应该比今年普遍。
预期上市公司2002年业绩将有明显的恢复增长,使得二级市场久违的业绩浪行情有望在明年三、四月期间展开。三季度报表已经明显增长的汽车、金融等行业上市公司可望给出较为理想的业绩报表,将有为数不少的上市公司披露扭亏为盈,大幅增长等业绩利好消息,推动股价上涨。如果上市公司业绩增长势头能够在2003年得到延续,无疑将有利于增强二级市场的投资信心,使大盘转强的基础更为扎实,推动上升行情持续更久的时间。
2、2003年看好的行业是汽车、煤炭、钢铁等。
受到旺盛的消费需求的支持,汽车行业2002年产销量大幅增长的势头有望在明年继续保持高速增长。而汽车类上市公司基本上都是各类汽车生产的优势企业,金杯汽车(相关,行情)、天津汽车(相关,行情)等还会因为与外资合作的深化在产销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业绩可望出现更快增长。行业性宏观调控的加强和煤炭价格的稳定上涨,将支持煤炭行业上市公司业绩的增长。煤炭板块大多盘子较大、业绩稳定的特点将使得它们的投资价值得到更多机构投资者的认同。反倾销诉讼胜利将推动钢铁出口增长,提升行业利润增长。
其它值得关注的行业包括金融、建材、交通运输等。金融行业中的银行类、信托类上市公司较之证券类的公司有更好的经营环境,业绩大幅增长已经在半年报和季报中得到体现,在宏观经济持续增长和居民储蓄大幅增加以及投资需求旺盛的刺激下,明年银行、信托上市公司业绩增长潜力较大,而证券类公司经营形势较为严峻。基本建设投资和房地产投资的持续快速增长是建材行业效益增长的坚实基础,其中优势的水泥类上市公司的业绩增长前景看好。
2002年经营滑坡较大的通信行业能否在2003年出现止跌复苏的信号,也值得密切关注。但2002年业绩暴涨的手机类上市公司如ST厦新(相关,行情)(相关,行情)、中科健、TCL等继续保持今年的增长势头难度较大,不宜继续盲目追捧。
3、持有中低价股的盈利机会仍然大于中高价股。
鉴于目前的市场投资信心仍显不足,明年深沪股市出现牛市行情的可能性较低,有限的增量资金入市决定了中高价股全面启动的条件不成熟,因此低价股相对于高价股有更多的市场机会,但是类似于2002年初火爆的低价股行情难以出现。预计2003年流通盘在5000万到20000万之间、股价在4元到10元之间、没有退市风险的个股将是市场最有活力的板块。在大盘反弹中有望获得50-100%以上的上涨机会。中高价股中具备业绩大幅增长或送股之类的利好题材的个股,有望较好表现。
4、阶段性持有股票的比例为70%左右,仍不宜持有满仓。
2002年上半年持股比例较大,有较好的反弹获利机会,但下半年持仓越重,套牢的程度越深,这是由下半年单边下跌决定的。2003年的股市环境应明显好于今年,因此在股市处于相对低位时可以持仓达到70%以上。明年的机构资金有可能采取较今年更进取的操作策略,由此导致股市总体上的震荡幅度可能大于今年。对市场波动节奏较为敏感的投资者波段操作的获利机会较为可观。
5、券商重仓股值得重点关注。
主力机构在2002年井喷行情中全面套牢的困窘,决定了2003年股市环境一旦好转,机构必然增强操作的进取性,寻找拉高自救的机会。相对而言,基金交叉持股现象较为严重,决定了基金重仓股只可能取得市场平均的反弹机会,而券商重仓股因为券商摆脱经营亏损的压力较大,有较多的反弹和活跃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