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开放和创新中,资金寻求新的盈利模式,增量资金的介入首先来源于重大政策变化和业务创新产生的投资机会。2003年资金流动格局的变化,主要源于以下方面:
第一,银行资金入市的可能性增加,但应该是逐渐的、小规模的分批入市。我国《证券法》一直限制银行资金进入股市,主要是考虑股市的高风险与银行资金的安全性要求相去甚远。2003年管理层将进一步加强股票市场的制度建设,提高监管水平,证券市场将在规范的法制框架下平稳运行,客观上为银行资金入市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环境。从主观上看,我国居民储蓄存款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同时贷款规模的增长幅度不大,导致银行的存贷差进一步扩大,这些银行闲置资金迫切需要寻找合适的投资渠道。因此,只要监管措施得当,2003年不排除在修改《证券法》的基础上,适当允许银行资金入市。
其次,机构投资者的资金获得补充。2003年在管理层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思路指引下,证券投资基金将迎来另一个发展高峰,中外合作证券投资基金和开放式基金有望在明年得到较快的发展。考虑到《证券法》的修改有可能放开券商融资的限制,券商可以通过发行债券和直接上市融入资金,因此2003年有可能迎来券商增资扩股的新一轮高潮。
再次,社保资金和保险资金将可能提高入市热情。12月10日,保监会宣布取消包括“保险公司投资基金比例核定”在内的58项行政审批项目,其有利因素在于保险公司凡符合监管部门认定的运营条件都可进行基金投资,无须再逐家报批,从而在客观上扩大了保险公司这一机构投资者的队伍,使其进入资本市场更加便捷。从另一方面看,虽然取消了投资比例限制,但是保险公司购买证券基金的比例仍不太可能突破原先国务院规定的“公司总资产15%”的上限,但是在15%的范围之内,保险公司有可能按险种不同划分不同的投资比例区间,比如按产险、寿险对资金运用的不同需求和特点来划分等,这也提高了保险资金进入股市的热情。
不容忽视的是,强势资金供求格局的形成,需要可持续的资金盈利模式,2003年的资金供求关系仍面临市场扩容、政策预期等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