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最大的二板市场——德国的新市场将于2003年关闭。全球二板市场真可谓迈入漫漫寒冬。
德国的新市场创建于1997年3月10日,新市场建立的初衷是以吸纳高科技类及新经济类企业为主,给投资者、高科技和新经济类企业提供一个更加直接方便的投资和融资场所。在新市场设立的最初几年,共有300多家公司成功上市,无论是发行家数、募集资金总量,还是日平均交易量,德国新市场都处于欧洲二板市场中的“霸主”地位。然而,随着网络股的破灭,机构投资者的离场,市值的大幅度缩水,德国证券交易所最终选择了将于2003年年底关闭新市场,并对目前在该市场中交易的264只股票予以重新安排。
德国新市场的关闭虽然同德国乃至全球经济,尤其是新经济的衰退密切相关,但是,德国新市场在实际运行过程中也存在着许多严重的缺陷,由于这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导致新市场效率低下,交投极不活跃,在运行5年之后不得不被迫关闭。
德国二板市场被迫关闭的失败教训对于全球二板市场,以及我国正处于筹备阶段的创业板市场至少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警示。
一、规范、完善的上市、监管制度是二板市场成功的基石。德国新市场创建之初就以美国的纳斯达克为楷模,上市企业面向全世界,上市标准较低且不设盈利要求,并拥有国际上最先进的电子交易系统。但是为了同欧洲其他证券市场争夺上市资源,德国新市场大幅降低了上市门槛,上市标准过于宽松。由于新市场没有为企业上市制定严格的标准,相关审核部门对上市企业的业绩审核也不严格,导致大量仅仅依靠包装或概念炒作,缺少实质性业务的企业得以顺利进入市场。在早期上市的300多家公司中,除了极少部分公司有赢利之外,大部分公司尚处于创业(亏损)阶段,只提供一份由投资银行家编制的美妙的赢利“故事”供投资者想象。甚至在新市场开张3年之后就出现了由于资不抵债、申请破产的公司。一批当初被立为样板、进入新市场成份指数的软件、媒体公司,目前有的早已破产,剩余的也在破产的边缘徘徊。
另外,相对于主板市场而言,上市标准比较宽松是全球二板市场的共同特征,但是在放宽上市标准的同时,监管者对于市场和上市公司的监管标准不应该放松,而且针对新兴公司特点,在某些方面如信息披露还应该强化。德国的新市场对于上市公司的监管却极为不力,一些上市公司采取发布不实信息、故意隐瞒重大消息、虚报业绩等卑劣手段欺骗投资者,但却没有得到相应的惩罚,内幕交易也层出不穷。非常典型的一个例子是在新市场占有一席之地的德国远程通讯技术公司近4年的营业额有80%以上是虚构的,这一新市场成立以来最大的假账丑闻严重挫伤了投资者对新市场的信心。
因此,我国拟创建中的创业板市场应适当提高上市标准,并以强制信息披露等措施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切实做到事前的预防性监管,把上市公司可能出现的损害投资者利益的违规行为扼杀在萌芽状态。
二、合理的交易机制是二板市场成功的重要保障。证券市场交易制度的设计应能满足流动性、透明性、稳定性和有效性四大目标要求,而对二板市场来讲,流动性要求更为重要。为了提高股票的流动性,全球二板市场基本上都采取了做市商制度或做市商与竞价相结合的交易制度。德国的二板市场虽然也实行做市商制度,但是没有考虑到新市场的特点,仍然沿袭主板市场的不设涨跌停板制度,这直接导致赢利前景极不明朗的新经济类企业的股票价格仿佛坐上了过山车,急剧起伏,从而加剧了市场的波动。由于新市场不设涨跌停板制度,股票的震幅很大,加上不少公司没有实质性业务,导致每日约有三、四成股票无人问津或者成交稀疏,在买者寥寥、卖者急于脱手的情况下,股价往往跌多涨少,而且抗跌性较弱,许多股票在一、两天便完成了从几十欧元到几欧元的高台跳水。新市场长期萎靡不振,股价的不断滑落,使投资者对新市场信心不断下降,机构投资者已经基本离场,只有那些抱着赌博心理的投机者才有胆量进场一搏。新市场一天比一天冷清,交易量也每况愈下,有343家公司挂牌的新市场最近几个月平均每天成交金额在1亿欧元左右,而高峰时该市场的日成交额曾超过100亿欧元。
因此,二板市场在选择做市商交易制度的同时,适应新兴市场的不成熟特点,建立必要的涨跌停板制度和断路器制度仍然是保证其健康发展的必要措施。
三、二板市场在设立之初就必须有明确的淘汰机制。建立上市公司退市制度是各国证券市场制度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德国的新市场在成立之初却恰恰缺乏优胜劣汰的淘汰规则,新市场成立几年来一直没有制定明确的退市制度,不管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多么差,市场表现多么不好,只要不破产,便没有摘牌之虞,由此导致大量的垃圾股充斥市场,这不仅影响了新市场的形象,而且使投资者,尤其是共同基金等大的机构投资者纷纷离场。因此,建立一套有效的淘汰机制对于二板市场的成功运行极为重要。
四、上市企业资源应该多元化,不应该局限于某几个行业。德国新市场的上市企业主要是网络、软件、媒体、生物医药等新经济类公司,新市场一直是在网络、媒体、生物医药泡沫的伴随下运行的。这些企业大多只是有一个好主意、好技术,缺乏令广大投资者信服的商业运作模式和赢利模式。德国小股东保护协会在新经济最狂热的2000年中期就发表报告批评德国的二板市场,认为它“风险大,红利少”,告诫德国私人投资者一定要“小心入市”。短短两年过去,以网络股、生物医药股为代表的新经济股已风光不在,德国新市场综合指数(相关,行情)也从2000年中期网络股泡沫最严重时期创下的8559点历史最高暴跌到目前的不足400点,市值缩水了95%以上。
事实表明,在新经济类产业衰退的过程中,德国新市场没有及时调整服务对象,补充新的上市产业资源是导致其过早地衰亡的又一重要原因。综观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二板市场,在强调为中小型高科技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的同时,也为具增长潜力的传统企业提供融资渠道。德国新市场的关闭对于我国创业板的功能定位不无借鉴意义。
德国二板市场被迫关闭的教训说明,二板市场是整个社会创新体制的一部分,它的成功不仅仅是纯粹的技术因素,更需要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密切结合,特别是需要建立一整套适应二板市场特点的企业上市制度、交易制度、监管制度和退市制度。一个新兴市场的成功,不仅取决于市场主体(投资者和上市公司)的巨大热情,而且更取决于市场制度是否有效、健全,市场定位是否合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