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年来经历了从高潮到低谷、从狂热的投资到痛苦震仓中的反思自救,中国创投业正日渐走出“如果没有创业板,世界将会是怎样”的阴影与失落,洗尽铅华重头来过。
激情受阻
2000年下半年,在创业板即将开设的诱因推动下,经历了十多年发展依然平淡的中国创投业在规模上出现了爆发性的增长。一方面,大量创投机构成立,出资人不仅有政府,更多的是上市公司、企业集团及民间资本。另一方面,创投们争着投拟上创业板的企业,希望在短期内能得到丰厚回报。许多项目投资成本高达每股7、8元,有的创投花了两、三千万元仅在一个小规模、刚刚盈利的创业企业中占10%的股权。盲目急躁、急功近利的心态必然造成审慎调查不够、投资成本过高等问题,从而埋下了许多隐患。
这种状况一直维系到2001年上半年。由于创业板的开设迟迟没有时间表,许多隐患开始凸现并成为整个行业的困扰。这是初出茅庐、激情满怀的创投们所始料不及的。
一是退出艰难,没有收入。不少创投机构经营业绩欠佳,个别出现生存危机。为求生存之计,有的放慢投资速度,有的干脆停止投资;二是证券市场低迷,闲置资金运作缩水;三是业绩欠佳且外部环境未见改善,增大了创投融资难度。有的出资人原打算参与已设立创投机构的增资扩股,结果放弃或减少出资额;有的打算发起筹设创投机构也暂时作罢;四是法律法规的不健全对行业的影响日益显现,一方面是现行法规与创投业发展的要求存在矛盾,另一方面是创投相关的法规迟迟不出台。
反思自救
从激情闪亮的日子进入黑暗,有的创投机构改做他业,有的创投人选择了离开,多数业者还在艰难求存,并走上反思自救的道路,过去的一年被称为创投业“延安整风”的一年。
一是放缓投资节奏,保存实力,苦炼内功。变粗放投资为审慎选择、精心培育。为了控制风险,多数创投机构加强了内部制度建设和投资经理队伍的培养,借助当地行业协会的平台,分享投资经验和项目信息、进行人才培训,潜心提升内功。这段时期,国内创投与海外同业尤其美国、台湾创投交流频繁,力图从后者的经验中汲取精华。值得注意的是,这段时期内境外创投初显大举进军中国的势头;
二是转变投资理念,从最初的“高风险高回报”、“十个项目成一个就行”,到如今注重投资安全性,不图暴利而求保本、求稳定的回报;
三是加强与大型企业集团、上市公司的合作,改变千军万马等着上市这一独木桥的思路,力图在兼并收购、产权交易上有所作为,拓宽退出渠道。
四是构筑基金管理模式,通过设立创投管理公司,受托管理资金、收取管理费,解决眼前的生存问题。
尽管创投们使出自救的招数种种,也有些成效,但多是缓兵之计,退出依然是一个绕不过去的结——关系着投进去的真金白银何时能有着落,关系着下一步的投资怎么做。年关将至,又是少数欢喜多数愁,如何向股东、向董事会交卷依然是创投们的难题。毕竟,尚处幼年的创投行业发展仅靠业者自身的努力远远不够,整体环境包括法规、资本市场等的改善才是根本之计。
环境趋暖
目前有迹象表明,国内创投业环境在法规方面有些好转。已经出台的《中小企业促进法》鼓励中小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为下一步创业投资激活资本市场将发挥关键作用。尽管2001年9月颁布的《关于设立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的暂行规定》有些雷声大、雨点小的效果,但毕竟突破了创投法规的空白。一年多来,有关部门一直在积极进行相关法规的制订,通过与业界频繁沟通、征询意见,几易其稿,为国内创投业建立统一法律平台提供基础。五部委共同修订的《外商投资创业投资企业管理规定》将于近期颁布,关于创业投资企业管理办法和相关税收优惠也正在酝酿之中。
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要发挥风险投资的作用,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和创业的资本运作和人才汇集机制;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日前也表示,开设创业板的方向和决策并没有改变,创业板还是会出台的。我们期盼在政策暖风下,创投业能够早日迎来春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