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红火一时
谈起创业板,几乎每一家券商都会无限神往地怀念2000年那“火红”的岁月:那是投行队伍扩张最快的一年,也几乎是投行人数达到顶峰的一年,是新制度、新概念层出不穷的一年,更是新企业、新项目斩获最多的一年。在创业板的动人前景激励之下,一些大券商的投行队伍曾经在那一年扩张到160至170人,小券商也往往也有个60至70人。而经过两年调整,现在大多数券商的人数只有原来的2/3,六七十人在当年真算不上什么,如今也算得上队伍庞大了,小券商现在也就2个跑道、10来条枪,大家都没感觉到人手不够。
“冬季”中的收获
券商在那段时期虽有些冒进的行为,留下了一些遗憾,但也不是没有收获。
看得见的是,不少券商当年选的创业板项目如今上了主板,收获的是沉甸甸的真金白银。比如长城证券今年已上泰豪科技(相关,行情)和将上主板的一家物流企业都是当年入选创业板的项目。据国信证券介绍,原来挑选的创业板项目60%转入了主板辅导,完成辅导验收后能够符合《公司法》和《证券法》要求达到主板上市的公司也有30多家,当然真正高素质能够在通道制下胜出的公司并不多;招商证券(相关,行情)的情况也大致类似,当时为创业板大概储备了10几个项目,最后大概有4-5个项目可以上主板,其余项目不是流失了,就是停滞了,只是保持着一般性的联系,以等待新的合作机会。
各券商认为,可能最大的收获还是在于投行质量控制体系的建设上。当时在深交所的大力倡导和推动下,各券商为了争取保荐人资格,不少都据此制定了项目评价体系,设计了一些新的项目筛选方法,使投行的工作更讲求质量,更靠近市场,也为后来通道制下的新体系建设和业务转型打好了基础。
政策不明朗带来高成本
券商们也不约而同地谈到了备战创业板中的教训。他们认为,对新事物、新机会不但反应要快,而且把握要准。多数券商当时做到了第一点,没有做到第二点。一方面,多数券商对创业板项目没有测算机会成本,一味大干快上,投入产出不对等,造成了大量的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在项目选择上,多数券商没有表现出战略眼光。而个别券商当时在选择项目上,尽量注意选择标准向主板靠拢,严格把握质量,即使是当时一些规模较小的项目经过几年的培育也逐渐达到了主板要求,成为这些券商今后几年的新的赢利点。
同时,券商也呼吁,希望创业板政策尽快明朗化。政策不明朗和不确定,给市场带来极高的成本,而最后有可能由投资者为此买单——这是非常可怕的后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