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板虽然至今未开,但有关创业板的各种争论却一直不绝于耳,其争论的中心内容也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由最初的创业板是否设立到对创业板的具体制度安排,直至目前的创业板设立时机是否成熟等,双方莫衷一是。
设立创业板已成必然
目前看来,对创业板是否设立的争论已经没有太多意义。因为开设创业板市场的决定早在1999年全国科技大会上就已经用国家文件的形式确定下来。另外,将于明年实施的《中小企业促进法》明确表示:国家将采取措施拓宽中小企业的直接融资渠道,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创造条件,通过法律、行政法规允许的各种方式直接融资。看来,管理层已经考虑将创业板作为扶持中小企业拓宽直接融资渠道的主要出路。再者,通过分析“十六大”报告及有关领导的近期表态,我们可以发现发现管理层的态度是非常明确的,正如中国证监会主席周小川在第十六届世界会计师大会上所说:设立创业板的方向和决策并没有改变,创业板还是会出台的。
细节分歧
在设立创业板的具体制度安排方面,双方的分歧主要在于上市企业的类别、上市门槛的高低、股份如何全流通、监管方式等一些细节方面,而在控制风险、抑制过度投机等处双方还是能达成共识的。
时机之争
在目前最有现实意义的争论是创业板设立的时机是否成熟,也是双方最不能水火相容的。认为目前不适宜推出创业板的观点主要是日本NASDAQ半路夭折、德国新市场也将于明年年底关闭,即使是美国NASDAQ也步履维艰,在如此“寒冷季节”推出国内创业板不是明智之举。另外,中国是否有足够数量的企业资源以供创业板选择?主板都未治理好,创业板是否也会治理不好?创业板是否会分流主板资金等疑虑也使得“创业板出台时机目前还不成熟”的观点有一定的市场。
与此同时,众多专家学者也纷纷对“时机不成熟论”加以反驳:首先,他们认为以纳斯达克为代表的创业板市场不景气不是市场本身的错误,而是世界各国人们对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认识过于乐观,对风险认识过低所付出的代价;与此相反,各国创业板市场对促进本国经济、科技的发展都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而目前,各国创业板正处于挤出“泡沫”后的回归价值期,在这个时间段推出国内创业板可奠定其稳定、健康发展的良好基础。另外,纳斯达克低迷,导致全球资本流动和科技产业新转移,对国内发展创业企业及创业板市场范围是个大好机会。
“国内缺乏能满足创业板要求的足够多的成熟的创业企业”这一观点更是受到了许多业内人士的质疑,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王国刚认为这是值得郑重商榷的。其一,如果中国境内的900多万家中小企业(其中高新技术企业近10万家)中,连300家成熟企业都难以找到,那么,又如何解释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其二,“成熟”是一个相对的概念。相对于国际大型跨国公司而言,且不说中小企业中没有300家成熟企业,就是中国的大型企业中又有多少家属“成熟企业”范畴的呢?其三,中小企业的“成熟”是一个过程,而创业板市场的一项主要功能就在于促进中小企业的成熟。
著名经济学家董辅衤乃对主板问题不解决就不能推出创业板的观点进行了强烈否定。他说,主板问题很多是事实,但这不是不能设立创业板的理由,因为目前的市场环境、监管条件比当初设立主板时要强很多,而控制风险的经验只能在实践中获得;而且,他指出国内的证券市场是在持续发展的,因此总是会有新问题出现,“如果以解决主板问题为前提,创业板的推出就会遥遥无期”。
“开创业板有风险,但不开创业板的风险更大”,目前这一观点已被越来越多的人接受,正如周小川所说:我国属于新兴市场,在这种情况下发展资本市场总会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可行的选择是强调发展,在发展中解决问题。所以,合适的制度安排及不断完善的态度才是未来创业板得以健康发展的基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