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两年前深圳创业板呼之欲出的时候,曾流行一份“238家申请在创业板上市公司名单”。这份名单是由各保荐人将手中的“最有戏”的公司上报而统计成册的。于是,这238家公司便被大家认作是头批上创业板的最炙手可热的企业,吸引来众多关注、羡慕的目光。
人们当时预想的是,这些多具科技概念的中小企业通过创业板,将获得巨大的发展良机:公司募集到足够的资金,手中优良的项目能得以实施并能产生良好效益,公司在市场上攻城拔寨,迅速成长。
然而,创业板迟迟未开。两年过去了,这些企业还好吗?他们还在等创业板吗?或者,他们已另谋出路了?
记者很想到这238家公司都走一走,看看他们的现状、了解他们的想法。企业永远是市场的主角,不论何种资本市场都是为企业服务的,这是出发点也是落脚点,任何的决策都不应脱离这一点。囿于条件,记者只访问到其中部分企业,了解到一些情况,有了一些认识,写出来,仅供参考。记者的认识可用“四三二一”概括出来——四个走向、三种境遇、二难选择、一厢情愿。
四个走向
“四个走向”指这些最早打算上创业板公司的分化状态。由于创业板未开,这些原来最热衷上创业板的公司自然根据公司各自的情况选择了不同的发展道路,主要有四个走向:
一是改上国内主板。这些打算或正在着手进行或已经在A股上市的企业不在少数,据记者粗略的统计,约占二成强。
首批名单中,国有公司或国有背景的公司如昆明贵研铂业、沈阳新松机器人、鞍山荣信电力电子等,在等了一段时间的创业板后,终于耐不住寂寞,大多都打起了A股的主意。相较民营科技公司,这些公司有着“国”字优势,上A股自然也是容易些。昆明贵研铂业是由国家级的昆明贵金属研究所改制而来的,最早是冲着A股去的,2000年说创业板要开,公司毫不犹豫地决定上创业板,白等了一年,创业板没动静了,他们又回到了A股。而沈阳新松机器人改上A股的计划得到了政府的大力支持,他们很有信心明年上会并获通过。
当然,民营中小科技企业想上A股的也不少,但多苦于力有不逮,所以有想法的多,上的还是少一些,上的有杭州信雅达(相关,行情)等。
二是赴海外上市,主要是香港创业板。记者敢断言,这里至少有一半的公司考虑过要不要到香港上市,但最终列入了计划或进行了准备或正式实施的或已经上市的公司,则应再减去一半多。
国内创业板未开,香港创业板便把目光盯上了国内,香港各中介机构纷纷奔赴大陆,组织各种各样的推介活动。而国内的一些地方政府,也鼓励中小企业海外上市。于是,国内刮起了一阵海外上市的热潮,民营中小科技企业更是这股热潮的主力。安徽安科生物一直看准的是国内创业板,并做了长期的准备,但从今年开始,他们在海外上市潮面前也动摇了,其总裁宋礼华说他们等不了了,先到香港上市再说。
三是暂不考虑上市。这类企业最多。这里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无所适从,不知何往,不如观望;一种是公司发展良好,不缺钱又不太想被人关注,干脆不考虑上市了。深圳海普瑞生物便是这么一种公司,它垄断着相当份额的肝素的出口,效益相当好,这种情况估计可持续相当一段时间。它要上市,则会有非常大的跃进式动作,否则这样也挺好。但像海普瑞这样的企业很少。
四是国内创业板最坚定的等待者,他们“非创业板不嫁”。他们坚信,国内创业板已列入我国“十五”计划,一定会开,他们不会动摇。鞍山利迪、深圳安科高科等一批公司就是这样的等待者。
三种境遇
“三种境遇”:创业板久拖未开多多少少都给这些首批候选者以影响,由于体质不一、资源不一,他们的境遇也不一。
第一种境遇:保持上升。有的企业“体质优良”,或拥有众多的资源,日子没受多大影响,反而有节节上升之气。深圳美欧电子是家很低调而扎实的公司,公司主营业务近年来依旧保持增长。创业板未开虽延迟了其上市的步调,但由于公司发展良好,公司净资产已达1个亿,其用未分配利润进行了增资扩股,现公司已具备了上A股的条件,有关程序目前正在进行中。据记者的调查,首批名单中的企业,约有二成企业属这种情况。
第二种境遇:发展受阻。首批名单中的企业都为上创业板做了大量的、充分的准备,创业板未开给其战略及经营带来“阻滞效应”。最直接的例子是,有的公司改制时盘子是根据创业板的要求定制的,如要上主板,他们至少要等一年才能扩股,其间精力和财力的浪费是不小的。
据了解,首批名单中至少有一半的公司受到了较大的影响。其中又以IT企业叫苦声最大。因为,中国加入WTO,IT企业开始直面国外企业的冲击,而他们又处在发展上台阶的关键时期,“假如这时候扶我们一把,我们融到资,迅速铺开市场,那局面可能会大不一样。”深圳经天科技的一位经理如此说。
第三种境遇:陷入窘境。可以肯定的是,首批名单中也有些空有概念、或是“体质”不好的企业、或是靠“包装”起来的企业。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个别企业已很难联系上,有的企业只是在勉强支撑。这样的企业为数不多,也就是占到一成至多二成。
两难选择
“两难选择”即创业企业上市的尴尬。
对于上市问题,多数的中小民营科技公司的心情是复杂而迷惘的:不上市吧,企业发展需要资金,融资渠道太少;上市吧,没有合适的资本市场;上A股吧,条件不符合,即使符合上市也太难;海外上市吧,融资成本太高,且现在市况太差,能不能发出去、能发多少也是问题。
香港创业板是民企老板们可以不太费力就上的选择,但他们却往往心有不甘。这里于是出现了“脚踏两只船”的现象。比较典型的是杀毒软件公司瑞星科技,前段时间其总裁助理魏亚奎承认,该公司正在运作上市的事,他说,“我们对香港创业板有想法,是因为国内二板迟迟不开”,但最近他们对A股也有了想法,“内地和香港市场都在准备,哪方面进展快就在哪上市”。
A股当然是个很好的选择,但也有人瞧不上眼:一则是,A股市场弊病太多;二则是,不规范所带来的成本问题。鲁能积成副董事长魏新华就说,“国内主板表面上收费不高,但暗箱操作太多,所以成本不见得比香港低,香港上市成本虽高,但毕竟是透明的”。他说:“民企还是想进入一个规范的环境。现在没有理想的市场,不如观望吧。”
一厢情愿
“一厢情愿”:创业企业共同的心愿是创业板能快点推出,但急也没用,只能寄望政策面。
采访中,记者也常被老板们“采访”,问题无非是,“创业板还有戏吗”、“创业板什么时候推出”之类,虽已等了两年,虽已近麻木,关切之情依旧切切。他们承认,创业板推迟从前段情况看还是正确的,但是,“总该有个具体的时间表吧”,“现在环境已趋暖,应该考虑推出了”,老总们说。而且,他们希望创业板是个制度先进、合理,市场规范,符合中小科技企业“胃口”的创业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