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已经经过和将要经过上市辅导期的浙江民营企业有110多家
有意思的是,与大多数人的理解相反,大多数浙江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的第一目的并不是为了融资。那么,促使这些浙江民营企业到海外上市的原动力到底是什么呢
杭州天目山路老杭州大学旁边的好月亮茶馆是杭州商人很喜欢谈事情的著名去处,10月17日晚,30岁的孙德良穿着一件深颜色短袖T恤,很开心地讲述他的创业经历。
别的互联网公司踌躇满志大肆烧钱的时候,没有任何风险投资的孙德良在不声不响做市场和赚钱;互联网泡沫开始破灭的时候,孙德良在打赢了一场沸沸扬扬的国际官司之后有了赢利前景极好的全球化工网,同时他还在运行中国服装(相关,行情)网,购买了中国蔬菜网。现在,孙德良的中国化工网和全球化工网要拿到香港上市。没有大的意外的话,明年上半年一切都可以搞定。
原浙江省化工厅官员胡光博士对孙德良和他的化工网很熟悉,他说:“你看小孙像一个上市公司的总裁吗?”这或许就是浙江民企的特点:低调、务实、赚钱。
在浙江民企到香港上市现象受到关注之前,相对比较神秘的福建民营企业经过几年时间已经在香港形成了一个“福建板块”,大约有40家左右,而福建民企在开曼等地注册的公司则有1000多家,一位证券业内人士这样解释福建民企的做法,他说:“福建民营企业大多采取‘境外造壳上市’的方式,即首先在香港地区、百慕大、开曼群岛等地注册公司(或收购当地已经存在的公司),用以控股内地资产。与此同时,境内则成立相应的外商控股公司,并将相应比例的权益及利润(一般超过51%)并入境外公司,以达到上市目的。实际上,国内大部分民营企业普遍倾向采取这种方式,一为规避国内政策监控,简化上市程序,二是可以利用避税岛政策,实现合理避税。”
孙德良彻底否认他想上市的这两种目的,他打了一个比方,说:“企业的发展需要产品和资本两个平台,如果说产品平台是单机游戏,那么资本平台就是网络游戏,难度更大,更危险,当然也更加刺激和好玩。互联网公司本身就是一个国际化程度比较高的公司,而依靠我现有的商业模式和团队要想实现国际化不太可能,比如我在国内要扩张很简单,开办事处就行了,但是我要到韩国怎么办呢?开办事处显然不行,而收购当地同类企业的收购成本和管理成本都太高,那么,如何实现业务国际化,最简单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资本国际化来实现公司业务的国际化。”
能和孙德良一样有好心情的互联网公司总裁不多,但和他一样希望到国际资本市场上去玩的浙江民营企业很多。很熟悉孙德良的化学工程博士胡光现在是浙江中程的副总裁,今年7月29日,浙江中程科技在香港创业板上市,融资1.1亿港币。媒体对中程科技有一个非常拗口的描述:中国建筑智能化系统集成解决方案供应商,其实简单说就是智能楼宇系统,这是一个每年几百亿的大市场,但中程科技却只是这个大市场中的一个小公司,2001年的经营收入尽管比上一年翻了一番还要多,但也只有9700多万元,不到1亿元人民币。不过,中程科技的创业故事同样好玩。
香港报纸在中程科技上市之前写道:“当前经济低迷,各项消费都减价促销,但每人日平均基本消费少说也需数十元。中程科技主席兼行政总裁周哲最初来港创业时,衣食住行每日所耗也是40多元钱,惟凭其奋斗与机遇,最终当上创业板公司主席。”周哲,这位前浙江大学的学生会主席、省学联主席和前浙江省外贸厅的官员说:“1999年,香港朋友给我介绍安永会计事务所做上市前的财务调查工作,安永鼓励我去香港上市,但我当时认为这是不可能的:一是认为自身条件不够,二是出于对中介机构的不信任。没想到,到了2001年,我在香港碰到了一家上市公司老总,这个老总说,他们在上市前请了财务顾问公司中翰,而中翰的老总正是1999年介绍我去香港上市的朋友。我这才想起要找财务顾问公司。而当我透露出这个意愿的第三天,就从香港飞来了三家中介机构的人员,他们说可以免费帮我们做一些调查。3个月以后,他们就建议我上香港创业板。”
与浙江民营企业多渠道上市的热情相对应,上市的通道也更加透明和简捷。香港新任财经事务及库务局长马时亨曾在公开场合透露,在保证上市公司素质的前提下,联交所将尽快提出加快内地民企上市审批程序的一系列措施,以迎接“内地民企赴港上市潮”。同时,内地有关管理部门也正在简化民营企业在香港上市的环节,可望获准赴香港上市的民营企业将多达340多家,与董建华日前所说的“年内将有55家内地民企来港上市”相比,这是一个更令内地民企振奋的消息。
到香港上市的成本也更加透明,活跃在福建上市板块中的中间人逐渐失去了市场空间。浙江省一位证券服务业人士说:“费用已经没有什么秘密可言。到香港创业板上市成本大致如下:保荐人顾问费约100万至200万港元;包销费(发行总股数的2.5%至4%);上市顾问费约120万至150万港元;公司法律顾问费约130万至150万港元;保荐人法律顾问费约80万至100万港元;会计师及核数师费用约70万至150万港元;估值费(不包括境外资产估值)约10万至40万港元;公关顾问费约25万至40万港元;招股书印刷费约40万至80万港元;股票过户登记费约5万至20万港元;收款银行费约20万港元;中国法律顾问费约15万至20万港元。合计大约需要1000万港元左右。”
在通道和费用都更加明晰和简捷之后,浙江民企反而更加理智,很多公司有了另外的想法。一位原先准备上市的网络公司老总说:“到海外上市首先需要一大笔上市费,在美国纳斯达克融资成本一般约占融资额的10%以上,在香港地区更高达20%以上。即使在香港创业板费用一般也要达到10%-15%。而在国内主板上市,融资成本一般约占融资额的5%左右。海外上市对浙江大部分都是中小型的民企来说,是否是一条真正的‘罗马大道’?浙江本身也是个资本输出大省,民间资金十分充裕,这些资金闲置着不用,反而还要绕道海外融资,这是否是个好现象?加上近段时间以来,众多海外资本市场连续低迷,市场上的浙江民企又频频传出负面消息,使得投资者和想上市的企业都信心下挫,我们公司本来已经交了上市订金,现在看来,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但政府显然有另外的想法。浙江省政府上市办副主任颜春友说:“政府鼓励浙江民企到香港的资本市场上市,很大程度上是希望它们能与国际市场接轨,按照国际惯例,完善公司的治理结构、提高管理水平、构建公司管理模式,使企业得到可持续的发展,得到国际投资者的认可,从而能够参与国际竞争行列,开拓国际市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