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星实业(相关,行情)(600196)调研结论:
公司多元化经营与资本运营将产生绩效,未来2年业绩有稳定成长,市场走势将随高科技板块联动, 10元附近积极关注。.
1、公司仍将坚持多元化经营策略,大规模投资诊断、治疗器械、医药商业与(拟)上市公司等众多领域,这些投资在控制风险的范围内,两年内能够保持公司20%以上的主营业务与净利润增长。
2、产品线方面,公司目前诊断试剂、齿科治疗设备、检验科部分诊断设备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三(公司称2002年有望达到第一),但是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单品种上亿的强势品种,规模优势尚未发挥出来,而且短期偿债能力偏弱,财务状况在板块中处于中游水平。
3、公司中期业绩未能保持与主营业务同步增长,但是下半年将有较多的利润支撑,其中上千万的内容主要有:主营业务中齿科设备1.5亿收入新增2000-3000万的利润,控股公司重庆药友1500-2000万的合并收益等,医药连锁店的进一步扩张,另外考虑到天津药业集团25%股权的投资收益、招商银行(相关,行情)战略投资者股份的增值、作为第二大股东的复地集团、武汉健民可能在香港、上海上市造成的资本溢价,综合起来净利润有望超过去年1.35亿元的历史最好水平(医药上市公司排名第八)。
4、公司上市4年经过三次送配,作为高科技的代表虽然有过几次炒作(复权价格最高接近过50元,最低20元),但总的来说振幅并不大,原因之一是相对于公司曾经许诺投入的若干个高科技项目来说,目前公司的高科技产品比重并不突出(基因工程药品销售不到总收入的5%),克隆公司暂时搁置在香港创业板的融资计划,反观公司(尤其是母公司集团)资本运营与商业连锁扩张却是亮点多多,今年参与招商银行的战略配售等事项,也得到政府的支持。
5、公司近阶段股价上行的主要压力在于9亿元规模可转债的不确定性,产品线过于分散造成费用增加快等因素,另外子公司关联交易较多,以及对于民营公司财务制度不连贯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造成投资人信心不足。
一、公司主要经营业绩与财务分析:
1、年报中经营情况回顾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核酸检测试剂、生化诊断试剂、γ-干扰素、EPO、重组链激酶、复方酮康唑软膏、双黄连、外科手术器械、连体式牙科治疗设备等。2001年,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构成情况如下:
2001年报告期内公司共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2784.45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28.4%,主营业务利润27136.83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9.9%,全年净利润实现13551.76万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2%(单位:元):
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主营业务利润毛利率
诊断产品105,958,111.98 41,855,667.58 64,102,444.40 60.50%医药制造及销售311,245,167.73 227,896,131.40 83,349,036.33 26.78%医疗器械143,836,784.56 99,376,319.59 44,460,464.97 30.91%营销策划及服务39,177,563.31 1,202,645.40 37,974,917.91 96.93%代理进出口73,209,426.22 64,146,401.77 9,063,024.45 12.38%技术服务及转让收入37,200,000.00 2,361,433.06 34,838,566.94 93.65%
报告期内,公司诊断系列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继续保持行业内领先地位,同时加强与国际一流诊断技术和产品的合作,发展新型诊断技术及产品;基因工程药物γ-干扰素的肝纤维化项目完成临床研究并通过了国家新药审评会;医疗器械事业部作为公司新的利润增长点发展迅速,已成为国内口腔器械、骨科器械、出口手术器械领域的一流品牌,探索出生产虚拟化、技术合作国际化的制造企业成功发展模式;中西制药事业部,复星朝晖GMP技改项目进展顺利,静安制药的市场拓展取得快速发展,超额完成年度指标;医药商业领域,上海复星大药房连锁经营有限公司顺利取得了跨省市医药连锁资格,ERP系统建成并投入使用,率先实现连锁门店的网上管理,联华复星在超市内开设药店的经营亦取得初步成功,金象复星成为国内最成功的连锁药店之一。
报告期内,公司技术创新和研究开发通过新组建的三个研究机构实现了研发资源的优化与重组,公司在研项目进展顺利。基因工程药物γ-干扰素扩大适应症治疗肝纤维化已完成临床研究,进入新药申报阶段。γ-干扰素扩大适应症治疗尖锐湿疣已进入临床研究阶段,有望于2002年完成临床研究;核酸检测ELISA试剂盒等2个核酸检测试剂获得新药证书,另有HBV荧光定量等5个品种完成注册主体工作;西药一类新药地洛他定已完成临床研究,西药二类新药吡格列酮完成Ⅱ期临床,另有3个西药类产品完成临床研究,4个西药类产品进入临床前研究;全年共取得新药证书2个,新药临床研究批文4个,医疗器械注册批文14个,转让新药3个。
2、财务状况简析
项目\年度01-12-31同比00-12-31同比1999-12-31同比主营业务收入72,784 1.26 57952 1.31 44245 1.30主营业务利润27,136 1.04 26202 1.41 18627 1.47毛利率38 0.82 47 1.07 44 1.14投资收益7,844 2.19 3575 15.26 234 (8.21)销售费用11,017 1.22 9041 1.87 4842 1.54管理费用8,908 1.24 7204 1.56 4607 1.69利润总额15,268 1.01 15144 1.37 11091 1.40净利润13,552 1.05 12852 1.39 9216 1.45应收帐款净额16585 13174 9957存货净额12,054 1.46 8281 0.97 8500 1.62总资产220,732 1.40 157110 1.83 85823 1.33股东权益合计126,398 1.10 114552 1.90 60450 1.16每股净资产4.30 1.10 3.90 1.46 2.67 0.78每股收益0.46 1.05 0.44 1.07 0.41 0.96利息支付倍数1,592 0.19 8309 (-4.85) (-1713.13) 0.75流动比率121 0.59 206 0.90 229 0.33速动比率107 0.59 181 0.98 184 0.30净资产收益率10.7 0.96 11.2 0.74 15.2 1.24流动负债合计85,948 2.65 32467 1.73 18733 2.52
流动负债指标连续第三年大幅上升,公司的解释是去年本来机会较大等拟可转债项目资金输出改为向银行短期借款,投向友谊股份(相关,行情)、北京永安、湖州中联等商业项目,造成流动负债增加快。2001年是公司上市4年来增速最缓的一年(同期股价下跌36%),财务状况部分指标增幅较快,尤其是存货1.2亿元,增幅46%;应收账款1.66亿元,增幅26%,流动负债增幅165%,达到8.6亿元,公司的解释是三项费用上升,大部分是由于合并报表造成,另外业务扩张也上升了存货与应收账款的比重,这两项指标目前公司正力图通过细化资源配置与整合,仍属同行业中等水平。我们认为公司后面几年继续牺牲这方面指标换取高收益高成长的空间不大,但同时也需要注意这方面因素对公司2002年业绩的负面影响。
二、产品线分析:公司主营业务为诊断产品、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化学合成药、医疗器械等产品的开发、生产和销售;医药商业及生物技术服务。由于公司坚持多元化经营,在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中成药、高智能医疗仪器、化学合成药等五大产品领域拥有10家生产型企业,但是目前除了检测试剂与医院医疗服务项目基本成为市场领导者之外,其他4个事业部现在还没有占到本领域3-5%以上的优势份额,市场空间相对较大,但是在一定程度上也受行业景气度影响,考虑到临床诊断试剂、医疗器械、医药流通连锁店3个优势品种市场的年均增长速度会大于医药行业12%的增长速度,我们认为复星实业在近两年内仍能保持20%以上的主营业务扩张能力。
1)基因工程药物方面,公司已成为国内这个领域拥有产品权证最多的上市公司,现有三个产品投放市场:它们是收购克隆公司(控股96%)拥有的γ-干扰素,EP0两个免疫类药物;收购上实医大(控股51%)拥有的一类新药重组链激酶。
a.γ-干扰素:目前国内用于免疫性疾病治疗的首选药物,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和肝纤维化,国内有复星,上海生物制品所,珠海丽珠三家生产;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在50%左右,该药物将成为公司未来新利润增长点。
b.EPO:全球范围内市场开发最为成功的基因工程药物,主治各种肾性贫血和非肾性贫血。由于该类病人大多数为农村人口,居民购买力低,而一个治疗周期需万元以上,估计2000年全国总销量在150万支左右,总销售额在3亿元左右,另一方面,国内生产厂家众多,如东阿阿胶(相关,行情),沈阳三生,华北制药(相关,行情)等,竞争激烈;公司目前该产品的销量有限,工作重点据说是开拓国际市场。
c.重组链激酶:注射用重组链激酶主要用于治疗心肌梗塞,是我国第一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家一类基因工程新药,受国家行政保护并在瑞士、俄罗斯获得专利,目前国内每年使用溶栓治疗的心梗、脑梗病人数为40-50万例,溶栓类药物的市场总额约为10亿元;链激酶作为三大主要溶栓药之一,市场前景广阔,公司产品99年1月上市,为急救用药,产品目前已进入上海市公费,医保用药范围。该药目前的主要竞争产品为尿激酶与TPA等,与链激酶相比较,尿激酶在价格上有优势,推出时间早,但因重组链激酶在疗效上占优,随着其新适应症(脑梗塞和手术后防血栓)出现,销售前景可以谨慎乐观。
2)诊断产品,该项产品自公司创建以来,一直占公司主营业务利润的绝大部分,目前主要有三大块产品—生化试剂、酶免试剂、核酸检测试剂,近年来由于公司拓宽了盈利渠道,该部分净利润占公司净利润的比例下降到1/3左右,
a.核酸检测(又称基因诊断、DNA检测)试剂:拥有杂交梳、荧光PCR、板式杂交PCR等先进技术,是国内拥有基因诊断试剂种类最多的企业。占国内市场份额30%以上。主要竞争对手有广州达安,洛阳华美等。
b.生化试剂:公司99年收购上海长征-康仁医药有限公司34%股份,该公司是目前国内最大的生化试剂生产企业,技术领先,国内市场占有率达40%左右,其部分产品与公司的核酸试剂对医院检验科市场有互补性,因此强化了公司在诊断产品领域的主导地位。
c.酶免试剂;该项目因销售方式及对象和基因诊断试剂、生化试剂同类,凭借公司强大的营销网络销售有望保持快速增长,目前主要竞争对手有上实联合(相关,行情)(600607)参股的科华公司、中国科学院中生公司等。
3)中成药,拥有中药保护品种祛痰灵口服液、排石冲剂、参贝北瓜膏、河南羚锐的骨质增生"一贴灵"等近百个品种,其中用于治疗病毒性感冒的双黄连片剂是科技部支持的首批八个中医现代化产品之一。
4)西药,产品剂型较全,特色品种有可由、肤康王、丙赛优等,其中丙赛优被卫生部选定为国家基本药物,是被广泛推荐的甲状腺拮抗剂。
5)医疗器械,主要从事高智能医疗器械的研究,现有3个品种填补了国内空白。盈利品种主要包括亚健康诊断设备、自动药敏及细菌鉴定系统、齿科设备等。
6)医药流通网络,已拥有300多家零售药店,在上海本地的医药零售和批发方面,正在发展成为仅次于上海医药(相关,行情)的"第二主渠道"。公司与全国最大的连锁企业-联华超市联合开设复星联华药品连锁经营,同时通过合作成立北京金象-复星药房建立全国性的营销网络,为产品的快速商品化奠定基础。
政策面上,国家明确提出,将在3-5年内扶植5-10个年销售额在50亿元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复星近两年的投资已经明显向这方面倾斜,与三九、双鹤药业(相关,行情)等企业加入“圈地”竞赛,力图在三年内建成拥有1000家药店规模的连锁药房。据报道公司拟发行可转换债券募集金额一半左右将投入医药连锁业务,但这部分投资计划与发行可转债本身也遭到部分中小投资者的质疑。从前面的年报数据中可以看到,公司四大类产品线-诊断、医药、器械、服务与代理,目前大致的比重是2:6:3:3,而其中收入比重最大的医药与器械,恰恰是毛利润率很低的27%与31%,这也是公司在产品线方面表现较为“另类”的主要原因之一――即追求“大医药”长战线的投资模式,除了诊断试剂外,基本没有形成规模优势的龙头品种,按照公司的说法,这种价值观仍将继续一段时间(例如辉瑞前100年尚无品牌专利药),公司认为目前阶段选择投资多元化,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是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捷径。产品线方面,公司目前诊断试剂、齿科治疗设备、检验科部分诊断设备市场占有率全国前三(公司称2002年有望达到第一),但继续上升空间已经有限,而且到目前为止由于缺乏单品种上亿的强势品种,造成三项费用增长较快,主导产品毛利润率与净利润率均有较大程度的下降。注意到通过投资收益、参股分红等方式,上市公司总规模在主营收入(不包括天津药业与羚瑞制药)上去年已经达到7亿元水平,今年有望达到10亿元以上,净利润排名更是在全国医药上市公司中2000年排名第十,2001年第八,而排行榜上前十名的另外多数药厂,基本全具备单品种2亿元的“重磅炸弹”药物,而且除了太太药业(相关,行情)与三九医药(相关,行情)外,基本都是历史在30年以上、国家数亿元投入支持的大型国企集团,因此可以说,复星实业按照自己的发展思路发展到目前的规模,已经很不容易,但是进一步产业方面的跨越,还有赖于工业资源的整合与“重磅炸弹”药物的培育。
业绩预测(仅代表个人观点,请不要依此入市)与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2002年几个主要的利润增长点:
股权转让(金瑞四方,五洋),收益2150万,另外兴业证券与兴业银行的股权转让收益目前还不能准确估计,新控股公司重庆药友,2002年计划销售2.5亿以上,净利润2000万(2001完成1400万)诊断产品2亿元(新增6000万左右),毛利润率70%,净利润新增1000万,齿科等医疗器械2亿元(新增5000万这左右),毛利润率30%,净利润新增500万,目前看的几个利润增长点已经抵销了去年医药领域外的投资收益部分(广电股份一级市场2700万,委托理财600万)的基础上,另外考虑到天药股份(相关,行情)持续15%以上增长,医药商业的大幅扩张,招商银行战略配售部分增值、兴业证券与兴业银行的股权转让收益,武汉健民与复地集团可能实现的上市计划,在公司其它主营业务不大幅萎缩、短期偿债不大幅增加的前提下,公司消化部分会计制度改变负面影响以及医疗改革的负面影响,持续实现20%增长(1.6亿净利润)难度不大(每股收益0.42元以上)。从明年到更远的阶段,可以说现有业务堪需整合,以突出几个治疗领域的核心竞争力,国外大药厂合并的动因无外乎共享研究开发与市场营销资源,这方面太太药业与丽珠集团(相关,行情)分别共享OTC药物与医院处方药销售资源,而公司的5个事业部,虽然名义上各自自负盈亏,但是资源共享的内容并没有得到很好的体现,反观公司更乐于通过ERP等信息化管理手段,从点滴入手节约开支,除了现有产品线与控股公司稳定的盈利之外,2003年一个不能忽视的利润来源是5000万股招商银行战略投资者的投资收益目前看基本在亿元以上,因此目前对于复星实业近两年的利润来源相对乐观。
三、公司管理结构与增长潜力分析
1、发展战略依照公司的提法:医药行业是"许可准入"的特殊行业,国家医药行业"十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加速将我国由制药大国向制药强国的战略转变,发展大公司、大集团、大医药格局,鼓励医药企业间的收购、兼并和联合。公司在做大、做强已有产品的同时,通过收购、兼并等途径把抢占资源放在优先考虑的位置。只有在充分有效地掌握资源的基础上,才能在较高层次上整合资源,为公司未来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为此公司加大了对医药流通、医药制造等领域的投入。
公司主营产品诊断试剂、基因工程药物在技术水平、生产规模及市场占有率等方面,均居国内领先地位;同时公司也积极发展中药现代化项目、大规模介入医药流通领域、高起点介入中西制药和医疗器械领域,成为中国医药新经济企业的代表。
2、管理团队优势S:公司的决策层有明确的生产经营战略和良好的经济素质,有较高的企业管理能力:五位董事有4位年龄在31-34岁之间,董事长郭广昌拥有复旦大学MBA学位,善于战略性思维,能够前瞻性把握公司发展方向,董事总经理汪群斌则有很强的号召力和综合判断能力,与另外2位董事是大学同学,公司从创业到目前,一般职员流动较为频繁,但是核心领导层的稳定性在上市公司中是不多见的。劣势W:公司由民营企业演变而来,决策上仍然有一定的不确定性,每年兼并重组企业很多,人员管理有一定难度,另外公司的高级管理层在副总经理以下,部门与人员更换相对频繁,不利于工作执行的连贯性,好在每年吸收新鲜血液很多,部分抵消了这方面的弊端。机会O:公司高薪引进了德国BAYER,美国BECKMAN等著名跨国公司中国区的高级管理人员,在重组企业时重视企业的可持续性发展,执行层保持动态的平衡,尚未出现大的人事漏洞,公司从麦肯锡引进人事管理项目,力图优化人力资源配置、考核标准与完善分配制度,总的来说是从渐进的角度使公司的内部管理减少民营企业的决策随意性等弊端。威胁T:由于公司执行层人员更迭频繁,公司的营销模式市场壁垒不高,跨国公司、以及国内公司中上海科华、九源基因、深圳科兴、金赛药业等强势企业对研究开发、市场营销人员的争夺,将对公司的主要盈利部门的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稳定性有更大的威胁。
3、关联企业图谱(参考21世纪经济报道)复星集团旗下“五星"参股或控股企业持股数持股比例(%)复星实业(600196)23563万股58友谊股份(600827)7324万30羚锐股份(相关,行情)(600285)1509万15天药股份(600488)约2200万15豫园商城(相关,行情)(600655)6166万13.25
按照市场的看法,不知不觉间,复星系已经拥有了五家上市公司,他们分别是:(1)复星实业:唯一一家股票简称里带有“复星”字样的复星成员,到2002年中期,复星集团持有23563万股,占58%股份;(2)羚锐股份:第二大股东河南信阳信生制药有限公司(持股1509万股、占总股本比例15.04%)的第一大股东是复星实业。(3)天药股份:天药股份的第一大股东天津药业集团(持股1亿股、占67%比例),而上海复星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占天津药业集团22%的股权,也是间接的第二大股东;
(4)友谊股份:公司2000年11月30日公告称:第一大股东上海友谊(集团)拟将所持公司国家股9034万股中的7323万股(占总股本的29.98%)转让给上海友谊复星(控股)有限公司,转让价格暂定为每股2.22元人民币;(5)豫园商城:与参股友谊股份的方式较为相近。2001年11月27日公告称通过股权转让,新第一大股东复星投资将持有6166万股,占总股本的13.25%。
4、行业内竞争优势
公司在行业内的竞争优势明显:
1)“技术服务+产品”模式介入医疗服务体系将为公司继续的利润增长提供保证;
2)公司在医药行业内的多元化战略投资的“大医药”格局将在2-3年后逐步发挥效果,培养出新的利润增长点,其中潜力较大的有医疗器械、连锁药店、诊断试剂等三个系列的若干项目;
3)公司新产品开发实力较强,目前共有18个西药和14个中药产品被列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药品:除已有的IFN、EPO、rSK三个品种外,在研项目基因工程二类新药白介素11已进入临床,二类新药水蛭素完成临床前研究,另有多种诊断产品及八种西药正在开发过程中;已拥有国际、国内专利10项。
4)公司在产品定位与市场定位、人才储备、事业部建设、财务制度管理等组织结构上,大多初步具备新经济制药企业的部分特征。
四、公司发展战略与资源整合态势
公司的产品线相对于7亿元销售规模来说目前显得很庞杂,有进一步资源共享与整合的必要:
1、医药行业目前的发展状况医药行业被誉为“永远的朝阳行业”,不仅是传统产业和现代产业的结合,而且是一、二、三产业为一体的行业,在国内,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1978年至2000年,医药工业产值年均递增17.6%,是国民经济中发展(相关,行情)最快的行业之一。我国已成为世界制药大国之一,但是一个怪现象是伴随着医药产业与市场的快速发展,行业结构发展严重不均衡,表现为研究开发实力明显不足,除化学制药行业外,其他多数子行业国际竞争力较差,而且市场竞争体制有待规范,宏观上拉动国民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出口、消费与投资-也在很大程度上对医药行业起到了双面剑的作用:
出口,一方面提高了我国化学原料药的国际份额与地位,另一方面制剂药品种,尤其是高附加值的制剂药,在同国际品牌的竞争中退步了,美国能够生产15万个制剂品种,我国却只能生产60多个剂型,4000多个品种,而中成药与中药原料药的出口更是间断出现较大的下滑;依靠消费,发展起来两大产业:以保健品、中药为代表的OTC行业同以连锁药店为代表的医药商业,同时,存在着广告宣传不够规范、行业GMP认证通过率不到10%、药店管理滞后等问题;而依靠863计划、产业园区与企业投资发展起来的生物制药产业,多年来仍然停留在初创期阶段,很少有投资人实现了在实业发展上的回报。2002年是我国加入WTO后的第一年,预计对药品流通、新药开发、高水平医疗器械的冲击将非常大;但由于加入WTO对医药市场分销开放的缓冲期是到2003年1月,预计2002年前后,伴随着有关优惠政策的出台和企业重组并购的不断出现,以生物制药为代表的新兴医药制造业将实现跨越式发展,整个市场的销售规模有望达到50亿甚至一百亿,而以医药连锁店为代表的资源型产业将加速优胜劣汰,利润率由目前的15%以上继续下降,进入微利时代,同时迅速成长并壮大起来一批连锁店规模在1000家以上的医药商业巨头。国际上试剂公司一般规模上比较小,但是利润率高,而仪器公司规模相对大一些,行业垄断的部分公司-PE、BECKMAN、BD等,按照销售收入大多可以排名在世界五百强的300-500位左右,而医药健康领域规模与资产数量最大的公司集团当属医药公司-世界500强中有11家之多,而且基本都排名在企业市值世界100强之内。因此,同时涉足试剂、仪器、医药、服务四个领域,不仅是国内竞争不完善时期的产物,也注定是不能齐头并进发展的产品线结构,国际上同时在这几个领域都有规模优势的企业只有德国MERCK、BAYER等少数几家,而参照这几个百年老店“试剂-仪器-通用名药品-专利药品-兼并生物技术公司”的发展轨迹,复星实业真正达到“国内医药新经济代表”目标还要走很长一段时间的路,近几年有可能围绕着目前较成气候的皮肤类药品、肝炎免疫类药品、激素类药品等核心产品线继续收购兼并一些质地优良的生物技术企业与化学药、中药企业,突出在这几个治疗领域的竞争优势,另外在药品连锁业务方面占领更多的“销售渠道”资源,达到优势资源的集中与整合。
2、公司目前阶段的对策在产业层面,复星实业过去4年将仪器与试剂资源整合营销、突出服务业的比重,取得了较大的成功,而这两大类产品市场容量的增速虽然较快,但是总容量有限,公司因此将注意力转移到能将中药与非处方药业务整合所需的医药连锁资源上面。在资本层面上,把参股拟上市公司作为重点投资标的,近几年来复星实业投入大量资金用于一级市场的资产购并,其投资面涉及相当广,包括制造、销售、科研等各个方向。2000年12月,复星实业出资3450万元受让河南信阳建设投资总公司持有的河南信阳信生制药有限公司90%的股权,值得注意的是,信生制药是上市公司羚锐股份的第二大股东,拥有1509万股发起人法人股,占全部股权的15%。其后,公司接连受让天津药业25%的股权,成立北京永安医药公司,受让上海雷允上北区药业有限公司24%的股权,投资北京金象大药房……一系列医药行业的收购令复星实业成为一个庞大的医药产业综合体,但是国内医药行业日渐升温的购并高潮也给公司带来一定压力:例如最近华源集团与上海医药集团的合并已经基本确定,两个上海地区国有企业的代表强强联合势必对复星实业等民营资本构成一定威胁。其中可以看出,医药商业连锁扩张与参股并购目前已经成为公司产业方面的最大部分投入,由于公司目前在化学制药与中药领域缺乏独立生产经营的强势品种(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公司发展的重要瓶颈之一),因此公司在短期内还不急于在新产品研发过多投入,而对销售网点资源的占领方面捷足先登,因为无论对于国内企业重组并购、外资并购与OTC药物的销售,医药连锁都是成长性较好的一个领域,通过广泛的连锁店资源,可以共享进而优化包括友谊股份下属联华超市、羚锐股份中药品种的销售资源。
3、医药商业连锁发展背景与公司医药连锁投资模式分析截止到2001年末,全国拥有12.5万家医药零售门店,503家连锁企业拥有其中的18527家,总的市场占有率为15%,仍然很低,而且行业壁垒不高,受政策影响较大,预计今年的连锁药店扩张速度将进一步加快。医药商业的龙头企业目前有上海医药、广州药业(相关,行情),但是随着医药连锁店的大规模扩张,海王生物(相关,行情)、桐君阁(相关,行情)、复星实业、三九医药、南京医药(相关,行情)、哈药集团(相关,行情)等企业都具备3年内建成上千家、甚至8000家连锁药店的潜力,其中上海医药、桐君阁目前对各地医药零售市场进行整合后,已经基本完成这个目标;需要指出的是,其中部分企业目的仅仅是扩张零售资源,为加入世贸组织后的企业提供一个新的赢利模式,并没有长期在这一领域稳扎稳打的条件。对于不同企业而言,2002年可能是开店年,也可能是关店年,关键在于谁能合理解决包括医药降价的规范流通秩序、以及电子商务等现代物流配送手段这两个重中之重。可以说,医药连锁市场无论是生产企业还是经营企业,无论是国际资本还是国内企业,将会出现逐渐融合和交叉的趋势。谁若能先行一步,占领终端领域并能拥有了消费者,谁就是最后的赢家。预计2002年附近医药商业受到外资的冲击不会很大,而来自国内同行的“圈地”行情将在2003年前达到高潮,并迅速淘汰掉一批劣势企业,诞生出一批新的行业巨人。迄今为止,我国一直限制外资进入国内医药流通领域,医药流通企业普遍缺乏与外资企业竞争的能力和准备。事实上,2001年伴随着医药商业体制改革,就加剧了行业内部的优胜劣汰,商业企业亏损面达到40.5%,比上年同期增加4.4%,远大于工业企业23%的亏损面。其中也包括一些销售能力薄弱的上市公司,特别是一些非制药类公司在介入医药流通领域后,部分企业将因无法打开市场或者保住曾经拥有的市场份额而在2002年最终被迫退出。按照国家有关部委的提法,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药零售商店占医药行业的比重仍有成倍增加的空间。未来几年,按照先合资、后独资;先零售、后批发的次序,外国批发商、零售商在国内大多先用合资的办法,将大大加快资源向优势企业的集中,改变行业以往“大而不强”的特点,诞生出一批销售额在50亿元,甚至100亿元以上的新的行业巨子。上海与广东,都将医药商业作为重点扶植的行业进行保护,2001年1月,广州、上海两大市场药品零售额合计为6.2亿元,9月份增至7.2亿元,增幅为16%。可见零售药品市场在激烈的竞争中保持快速增长的势头,这将成为2002年医药市场增长的一大动力。同时,两地三市又有各自较为鲜明的地域特征:上海市传统上的主渠道是3家市级以上的商业公司:上海医药、上海药材公司(雷允上)、中国医药集团。而1500多家零售药店中,以区级公司、民间资本为主,前三家分别是第一医药(相关,行情)、华氏大药房、雷允上。随着民营资本与外资的介入,估计上海与北京类似,将较为平稳地度过这段较为艰难的医药商业整合期,而民间资本的代表-复星实业已经悄悄成为仅次于上海医药的本地区“第二主渠道”,控股复星大药房、参股上海药房、雷允上北区药材公司。
复星实业的医药连锁布局,是目前上市公司中较有特色的:可以说将医药连锁商业作为未来一大发展方向,是复星实业目前确立的一大战略目标。对于连锁药店的参股,公司并不完全看重药店的短期盈利回报,他们更为重视的是对于医药销售终端的控制。完善药店连锁网络和医院连锁网络的建设是“新经济”发展的基础。从投资成本来看,对于连锁药店的投资成本和人员技术成本要比投资连锁医院与技术含量的医药工业企业要低很多,这也决定了复星实业近期主攻药店的战略方向。
复星已与在华东有着六百多家超市的联华集团签约,联手形成连锁性的“联华超市药店”。加上之前与北京金象大店房的合作与入股武汉中联、重庆正友,复星实业已经实现了在华北、华中和华东的初步布局,与竞争对手相比,复星实业的医药连锁布局具有追求大城市市场占有率、追求第一第二大股东地位、追求与新开发地区强势品牌的强强合作与优势互补;而在短期回报等方面要求较为宽松,可以预计,公司在2-3年中,可以成为国内医药连锁业务“第一军团”的有力争夺者:
目前医药连锁领域部分领先的上市公司:股票简称连锁药店(包括关联交易企业控制的)名称连锁药店家数中新药业(相关,行情)中新药业医药连锁公司260家广州药业采芝林、健民294家上海医药华氏大药房大于150家(加盟连锁店1000多家)一致药业(相关,行情)一致药店约150家桐君阁桐君阁、天诚大药房等近1000家三九医药三九连锁药店大于400家辽宁成大(相关,行情)辽宁成大方圆连锁药店200家海王生物海王星辰大于300家复星实业复星大药房、联华复星、上海药房、金象复星等大于100家五、募集资金流向分析公司历史上唯一的一次配股发生在2000年8月,10配2.5股,配股价格20元,募集资金净额4.3亿元,资金投向主要是6个项目,项目各自的回报前景分析如下: 1、组建上海复星生物医药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拟以配股资金投入6720万元,占配股总额15.6%,属于完全意义上的长期投资,通过项目开发形式完成回报;2、复星朝晖药业有限公司技改项目,公司拟投资1亿元对该药业公司进行技改,占资金流向的23%,该公司主导产品属于传统化学药项目,市场潜力一般,但构成了公司皮肤性病检测与治疗产业链上的重要一环,并能大大提高公司在化学制药领域的竞争力,5年完成回报难度不大;
3、投资组建上海复星网络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利用本次配股募集资金10000万元,占到资金流向的23%,由于目前正处于网络业发展的低潮时期,该项目市场前景不乐观,有可能改变资金流向;
4、受让上海复星长征医学科学有限公司22%股权项目,拟出资1328万元收购香港华美集团所持股权,占资金流向3%,该项目属于公司目前主要的盈利来源,增持股份有望在短期收回投资;
5、增资参股上海新亚药业金山有限公司项目,拟用配股资金1500万元,占资金流向3.5%,该系列药品属于传统医药项目,对公司的利润贡献有限;
6、收购河南信阳信生物制药有限公司90.3%股权项目,拟出资3450万元,占资金流向8%,该项目已经发挥了资本运作的效果,作为羚锐制药的第二大股东,所获直间接收益已经大于当初的投资,进一步追加投资也会在近几年产生效益;
需要注意的是,6个项目之中,除了复星长征投资回收期在3.8年(仅出资1328万元),相对较短以外,另外5个项目回收周期都在5年以上,一方面表现出公司比较务实,将募股资金没有投向短期效益的营销网络建设等项目,而是投入到研究开发等长期项目之中,另一方面以20元的高价配股(目前被市场证明价格确实偏高),募股资金流向却没有短期能够明显见效益的项目,说明公司在新项目筛选上,也是捉襟见肘,难以找到确定能够盈利的项目,尤其是除了生物医药研究院项目之外,另外3亿多元并没有投入到生物制药项目,对于企业一贯坚持的生物制药,也仅仅以相对较长的眼光来把握比较好。
六、近阶段主要风险因素分析
1.产品线仍然分散,除商业与投资方面公司运营较为成功外,公司”大医药”格局在产业投入与品牌建立方面仍未取得应有的效果,上亿元的工业品种仍然匮乏,造成毛利润水平2001年首度出现明显下降,而且近两年费用增长明显快于利润增长速度;
2.投资收益比重大,2001年占到净利润的58%之多,关联交易仍较多,短期偿债指标不良。
3.9亿元规模可转债的不确定性,以及对于民营公司财务制度不连贯等方面的不确定性,也造成投资人信心不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