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国有股减持政策利好消息的刺激,6月24日的报复性反弹,将沪指从1500多点拉升至1700点之上。但之后的10几个交易日,大盘并没有像许多人想象的持续盘升,而是走出了高位震荡整理的走势。大盘到底选择什么方向突破,成为近期的焦点。我们认为,目前大盘的运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最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的矛盾。这些矛盾如果在短期内难以解决,将制约大盘的上行空间。
一、场内与场外资金的矛盾
此次受停止国有股减持政策出台的影响,两市当天几乎全线涨停,与此同时,成交量创出了历史天量,这种态势与“5·19”及其它几次政策拉动的上涨行情均有较大的区别。显然,大盘从去年2300点的高位回落,将许多机构资金套牢,逢高减仓的意愿非常强烈。其次,这种成交量急剧放大的情况,也说明了许多投资者对行情的判断并不乐观,尤其是短线行情。当然,许多在此之前踏空的机构投资者,在政策性利好突发的情况下,被迫进场接盘,这就是为什么市场出现天量的根本原因。场内的资金,特别是仓位较集中的机构重仓股明显出现减仓迹象,而场外资金却对新股板块、冷门股板块大举建仓。因此,目前股市如“围城”,场内的部分资金寻找机会出逃,而场外的资金却又在大量注入。6月24日当天大量涌入的场外资金,由于持仓成本较高,不可能出现盲目割肉的现象,而出场的资金如果想要重新进场,一定要寻找一个相对低的点位,这种矛盾就是目前大盘在1700点附近僵持的主要原因。
二、政策主导与市场价值的矛盾
今年1月大盘创出一年以来的新低后,政策导向出现很大的变化,并引导市场走出的“V”形反转。尤其是新股配售政策作为一个重要筹码,反复宣传,说明1500-1550区域为管理层认可的低位。但之所以出现市场对新股配售政策等利多消息的麻木,说明了政策底与市场底之间不吻合。
更重要的是2002年中期及全年业绩由于受到新会计政策、所得税制改革等政策,以及目前物价总水平下移的影响,效益可能继续滑坡。尤其是物价下降对企业的经营与效益影响更大。从上市公司的层面看,由于绝大多数上市公司都属于制造业,物价水平的持续下滑,对今年上半年整个上市公司的业绩影响将是明显的。
为此,政策意愿与市场自身运行规律的矛盾,是影响未来市场走势的根本因素之一。由于这一矛盾的解决非一朝一夕,对大盘的中长线走势就更应当留意。
三、散户与机构之间的矛盾
实际上,如今散户变得越来越聪明,庄家操作越来越困难,已经从近期的市场走势中显现出来,包括近期的深发展(相关,行情)、招商银行(相关,行情)、中海发展(相关,行情)等的持续上涨,无法骗取散户的跟风。为此,如果说1999年的“5·19”行情之后的调整,套牢的绝大多数是散户,那么2001年下半年开始的急速调整,套牢的恐怕更多的是以基金为主的机构,中国的股市已经从散户与机构的博弈时代,过渡到机构与机构的博弈时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