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证券业内专家的研究成果不断,继"交易所交易基金"这个新名词出现以后不久,各大报刊上又开始讨论一个叫"指数增强型基金"的新名词。那"指数增强型基金"是什么呢?
从教材可知,所谓指数增强型基金,即指以指数投资为基本投资方针,并采用有限度的积极管理和数量方法,来实现对指数有效追踪和适度超越为目的的基金类型。这类基金号称融合了被动投资和积极管理两大投资方法的优点,能使投资者在分享市场平均收益的同时有机会获得适量的额外收益。
说实话,尽管这类基金在国外已经有所实践,但是在结合了我国的实际情况以后,这类创新难言有任何好处。首先是"主动"还是"被动",其实,这两个投资理念的划分是根据有效市场理论为标准的。主动投资者认为,市场总是存在着缺陷,并不能完全反映各种信息,所以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各种信息来达到获取超额利润的目的;但是被动投资者则不一样,他们认为市场已经充分的反映了各种历史的、公开的甚至内幕的信息。人们无法通过研究这些信息来获取超额利润。所以,根据投资理念的不同,于是有了指数化的被动投资;与积极进行研究精心挑选股票的主动投资。
理念最终要与现实联系起来,如果承认我们的市场是有缺陷的话,那么就必须彻底否定指数化的被动投资,因为市场的缺陷现实了存在着有超额利润的机会。如果我们认为自己无法战胜市场的话,那么我们就必须完全否定这种积极的投资理念。因为此时的积极投资会减少我们的收益。
不过,把这两个投资理念融合到一起,能不能提高我们的利润呢?这相当于是在承认,这个基金的管理人是无法认清我们的现实是什么,所以只好通过两个完全相反的投资理念来操作。也就是说他需要在不能完全认清市场的情况下进行主动的投资,这样的投资组合将会立即给基金带来风险,而他的被动投资组合由于不能认清市场的变化而只能随波逐流,这样的基金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作用是很值得商榷的。不过,上面所说的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我们的问题的关键是,我国股市的系统风险太大。所以,分散个股风险的必要性值得考虑。由于股市系统性风险的存在,并且在所有的风险因素种占据了主要地位,使得指数化的效果明显不足。
有报告说,如何倡导指数基金和交易所基金,是中国资本市场更好、更广泛地吸引境内外投资者的一个现实课题。目前,我国证券市场逐渐规范,各类指数不断完善,已创造了指数基金诞生的条件。
事实是这样的吗?一个三板市场全流通政策可以使整个ST板块全线下跌;一个国有股流通的政策可以使整个股市跌去1万亿的市值;一个暂停国有股减持的政策可以使整个股市在一天之内增加4000亿元的市值;一个中国联通(相关,行情)的上市可以使股市跌去20点……等等。在这样的市场,指数化有什么好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