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证券交易所第三届理事会召开第十四次会议,原则通过了《上海证券交易所大宗交易实施细则》,该细则将在做好技术准备和报批后适时颁布实施。这是继深圳交易所今年2月份推出大宗交易之后,上海交易所对大宗交易做的最新规定。这样,中国的证券市场也已经建立了完备的大宗交易规定。
所谓大宗交易,是指单笔交易规模远大于市场平均单笔交易规模的交易。从国外的实践来看,许多国家的证券市场都建立了自己的大宗交易的规定,且这种规定已经较为完善。最主要的原因是国外机构投资者占总体投资者的比重较大,它们的实力也较强,因此,机构投资者对大宗交易的需求就较为迫切。对于中国证券市场来说,管理层和交易所之所以引入大宗交易,最主要有两方面的考虑:一是有助于提高市场稳定性和流动性,降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成本,并有利于满足投资者大宗股票转让的需求,增强交易制度的适应性。二是有利于二级市场上兼并重组的实施,提高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效率。因此,两市交易所推出大宗交易的细则就是为了满足市场的这两种需要。但是,到目前为止,机构投资者对这一新生事物似乎并不太认可,我们从媒体上只发现一笔大宗交易的案例:罗牛山(相关,行情)3月20日公布银河证券(相关,行情)和上海金证咨询公司进行大宗交易,上海金证以6.15元受让1980万股。那么,为何机构投资者为何对大宗交易不感冒呢?
我们认为,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所谓的信息披露问题。由于大宗交易实施一种透明的信息披露制度,交易的品种和数量以及对象都要在交易完成后第二天向市场披露,一些券商来显然无法接受这一规定,尤其是对一些还在打“擦边球”的券商来说,这种信息披露无疑是将它们的持仓状况和做庄计划公之于众,这种傻事券商当然不愿意做。
当然,目前一些券商对这种大宗交易还是持“欢迎”态度的,最主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为了出货需要。由于这种大宗交易制造了换庄的迹象,一些短线投资者往往会认为其中有一些机会,就会形成跟风,这样正达到券商的出货意图。二是为了配股解套。由于前期市场处于下跌状态,一些配股的券商被迫包销大部分的股票,配股配成了大股东。由于它们的持股成本和持仓数量较为透明,市场所有的投资者都可以获取这类信息,对这类券商而言,它们已经无密可保,采用这种大宗交易,无疑是一种快速的解套方式(前提是这种大宗交易的价格要高于其配股价)。因此,这两种大宗交易方式之所以受到券商的“欢迎”,信息披露显然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一个是利用这种信息披露制造假象,另外一种则是因此持仓信息已经完全公开。
从总体上看,由于目前市场还存在做庄的现象,一些机构投资者就不会真正欢迎这种交易方式。只有中国的证券市场完全消灭了做庄现象,大宗交易才能真正成为一种受机构投资者青睐的交易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