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市场周刊>>中登出了特约撰稿人刘纪鹏的一篇文章:<<补偿式全流通试点可成为重大利好>>。其中提到了他对国有股的减持方案,他认为在全流通已成为中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必然趋势下,流通股股东已无法回避全流通这一现实,与其在两股自然并轨的过程中一无所得,不如和非流通股股东通过协商确定合理的缩股补偿方式后,认同非流通股的流通。
这令我想起了一个成语叫"朝三暮四"的故事:养猴子的人对猴子说:"现在粮食不够了,必须节约点吃。每天早晨吃三颗橡子,晚上吃四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非常生气,吵吵嚷嚷说:"太少了!怎么早晨吃的还没晚上多?"养猴子的人连忙说:"那么每天早晨吃四颗,晚上吃三颗,怎么样?"这群猴子听了都高兴起来,觉得早晨吃的比晚上多了,自己已经胜利了。而目前他的思路可能就是我们的国有股以三元一股买给投资者大家一定认为是利空,那我把国有股两股缩一股再以接近市场价格的六元买给流通股东,是可成为重大利好的消息。只是管理层刚在六月发布了停止国有股在二级市场减持的通知,在短短的几个月后很难又再推出国有股补偿式全流通的政策,否则市场在情绪上也会有点过不去的。
目前市场中可谓是消息不断,但如何对消息做出正确的判断好象比较困难,如上周周小川主席在香港的讲话证券报与国际金融报的理解就出现了不同。股市任何政策的变动,都会对股市的走势造成影响,如果这种变动会导致股价的上升,因此我们把他理解为利好,反之,如果一个消息导致的是股价的下跌,则市场会把他理解为一个利空。不过一些政策的变动,究竟是利好还是利空都是说不清楚的,因为不知道股价的变动,是不是这个政策变动的因素在起作用。我们知道,我们的股市还是存在泡沫的,如全国人大高级官员成思危险所言,就是在1500点的时候还是存在泡沫的。目前,我们的股市已经出在1400点(沪综合指数(相关,行情)(相关,行情))左右了,但是考虑到我国仍然有很多的上市公司存在着造假等等问题没有暴露,显然,我国股市的价值也是很可能处在被高估的状态中。
现在的问题是,要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必然导致上市公司股价向其价值回归,在短期内,必然导致的是股市整体价格水平的降低。从这个意义上说,规范我国股市,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属短期利空,长期看也难言利好。
如果要出利好,那么必然的措施就是引入新的入市资金。但是问题的关键是,引入了新的投资主题,并不必然推动股市上涨,这决定于新入市资金的入市意愿如何。如果用行政手段推动这些资金入市,会酝酿更多的问题。譬如引入银行资金炒股票,则有可能酿成更大的金融风险。从这个意义上说,这种政策虽属短期利好,但是长期来看,则是一个大利空。规范和发展我国股市是解决我国股市问题的方向,也是解决我国股市问题的关键。所以这些改革是必须被推动的。可见当流通股价下移后到底应该如何补偿股东还是重中之中的大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