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机场”(000089)今年三季度的投资收益由中报的2948.71万元降至1078.76万元,减少1869.95万元。投资收益大幅下降的原因,是因参股20%的证券公司今年前三个季度的亏损在9350万元左右。考虑到该券商在今年中期仍处于盈利状态,第三季度忽爆巨额亏损,预计主要原因为自营盘的集中变现。资料显示,二季度末该券商重仓股的市值为107683万元;而三季度末的重仓股市值骤降至73237万元,不考虑股票下跌因素,第三季度减仓的幅度达到31.99%。
六大券商仓位是整体仓位的两倍
根据统计,三季度末券商的整体仓位增长逾一成左右。目前124家券商注册资本金为1035亿元,重仓股市值仅占其注册资本金的23%,说明券商的整体仓位并不太重。
如图1所示,南方证券、海通证券、银河证券目前持仓量最重。这三家券商的总持股市值已经达到71.34亿元,占到总重仓股持股市值的30.89%。加上华夏证券、国泰君安、申银万国三家注册资本金在30亿以上的大型券商的持股市值,则这六家券商的持仓量达到100.76亿元,为整个券商持仓市值的42.4%。而这六家券商目前注册资本金合计为236.2亿元,仅仅占券商资本金的23%。这表明,大券商的持仓比例整体过重,是券商平均值的近2倍。
注册资本金在30亿以内的二类券商,持仓比例的差异明显。大部分券商的重仓股仓位普遍较轻,大致在一至二成区间,特别是成立时间不长的券商,其重仓股持仓比例普遍在一成以内。
结论:在未来市场转暖后,这部分券商有可能成为市场真正的做多力量。而目前大中型券商手中筹码的松动,都会对市场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市场中期趋势没有根本性改变的话,则部分大中型券商均面临着较大的经营风险。
银河、海通增仓近三成,华夏证券减仓明显
六大券商三季度末的持仓增减情况如图2,出现四降二升的现象。若再考虑到三季度上证综指跌幅近9%的事实,则银河、海通的仓位出现较大幅度上升,上升的幅度接近三成,国泰君安、南方、申银万国的仓位变化幅度不大,而华夏证券的仓位出现较明显下降。这表明,目前六大券商,对后市所持态度差异也较大。这一点与基金群体所呈现的“羊群效应”形成鲜明对比。
增仓幅度最大的中关村证券、兴安证券、国都证券、红塔证券、上海证券、国联证券,第三季度的持仓增幅分别为263%、242%、199%、111%、71%、66%。这些券商均属于中小规模或成立时间不长的券商,且除上海证券外,其持仓市值均不足其注册资本金的一成半,未来增仓的潜力仍较大。
结论:这些小、新券商持仓比例不及大券商的1/4。由此,这部分券商将是未来二级市场最具潜力的买家。
减仓幅度最大的西部证券、平安证券、西南证券、长城证券、国信证券、中信证券,减仓幅度分别为73.98%、69.97%、39.02%、34.89%、31.99%、28.37%。这些券商多是中等规模的老券商,其在减仓前的仓位,除国信证券的持仓比例较重之外,其它5家公司并不算特别重,普遍在资本金的25%-40%,但减仓之大超出市场预期。
结论:三季度部分券商的“减仓”之举,已被事后证明为“成功”杰作。在一部分券商的仓位控制下来之后,是否又会对其它券商产生更大的压力呢?而券商如都加大减仓力度,目前市场的这种“无痒之痛”,是否会变得更加剧烈呢?
大券商做多、做空的尴尬
在三季度市场基本呈现单边下调的态势,四季度也延续了这种跌势的情况下,券商的整体持仓量反而出现了增长。目前,券商已处于较为尴尬的境地,仓量调整是燃眉之急。
在基金、券商两大“正规军”均无意主动性做空的情况下,市场仍呈现单边跌势,市场做空的动力来源于何方?
结论:大券商的仓位与一般券商平均仓位相比,仍处于过高状态。随着市场的中长期走势得到市场的共识,这部分券商有可能再度成为市场做空的主要机构。如若基金或券商也加入主动性沽空的行列,则市场是否会呈现更弱的态势呢?目前仓位过重的券商,已处于进退两难的境地。预计这些券商会通过一段时间的波段性操作,将持仓量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这种操作势必会对目前市场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
国信证券 肖建军 平安证券 封树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