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股市已被定性为政策市、资金推动型市。不可否认,至少在2001年以前,政策市的特性还是相当明显的,但2002年起,政策对股市的作用时常有失灵之处,如新股配售计划、国有股减持停止公告等利好对大盘的助涨作用极短,普遍只有一天行情。可以这样说,市场容量大到一定程度,投资者成份一旦复杂化了,政策市的特征也将逐步褪去,那么另一重要特征资金推动型呢?恐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将蜕下它强大的外包装,何故?
资金推动型的市场只适用于拥有绝对资金量能控制的一定范围内的市场。国内股市从一开始就有流通股和非流通股之分,拥有大量资金的机构只要能控制流通股的大部分筹码,就能起到使股价向上不断攀升的作用,如亿安科技(相关,行情)一度成为沪深两市的百元贵族,德隆三剑客慢牛爬升等等。可以这样说有了足够的资金,股价想拉多高就有多高,当然,这种足够的资金也并非无限制的,基本上机构所用的资金都能满足对一只股票的控盘和拉升,在30%股权流通的时代,资金>股票,即资金的力量大于股票的力量。
然而,随着国内对上市公司股权结构改善的呼声越来越高,以及中国入关后证券市场门户开放的时间越来越近,非流通股的流通问题被解决是迟早的事。届时市场中不存在所谓的非流通股和流通股,一概可以流通,而目前持有非流通股的那部分投资者从实际来看,可能就掌握着大部分的股权,而理论上这个群体手中只有持股的股权数,而没有现金。照理说,他们并非市场主力,但是别忘了在二级市场控制一只股票的上升和下降,关键是一点就是持股数量的多少,即股权拥有百分比,有一种假设,一上市司总股本1亿,流通股5000万股,非流通股也是5000万股,全流通了,那么持有非流通股的投资者就成了市场的控制者,而在原先流通的5000万筹码中,操盘机构如拥有了3000万股,实际上还是比非流通股少,如果股价从8元被操盘机构拉升至12元,即有4元差价,此时原非流通股持有者抛出5000万股中的2500万股,马上把压力传递至了市场操盘机构身上,该机构一旦资金面跟不上,非其控制的近5000万筹码蜂拥而至,可能就导致做庄失败,价格又回到8元甚至更低,那时原非流通股权持有者再从市场中慢慢捡回抛出的2500万股筹码,恢复至5000万股原始量,控股权没变,变的是从一个只有股权没有现金的干瘪富翁成了拥有绝对控股权再拥有1亿现金的真正富翁。当然,这种空米袋背米的方式可以一直重复下去,股权没有必要减持,只要流通就行,自营机构至那时就会无所适从。此谓股票>资金,想不久将来,中国股市不再是资金推动型股市,而股权决定股市了,资金再多,能抵得过源源不断地低价筹码抛出?再说,操盘机构也不可能拥有源源不断地资金供给,资金链总有断有时候,最终赢家还是绝对大股东。
所以,别看现在自营机构闹得欢腾,非流通股流通之时就是目前这此市场主力的头痛之日,该怎么办?投资还是投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