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沪综指从2245点跌到1339点曾让市场认为回调已结束,"6.24"的出现更让这种思想膨胀,正是由于对总体趋势判断失误,虽然阶段性行情中不乏热点,但今年能够战胜大盘的投资者似乎寥若晨星。由此可以看出,在证券市场上,对大盘总体趋势的正确判断是操作的基础,更是获利的保障。从即日起,我们推出"2003年中国证券市场前瞻"系列,摘要刊登国内各大券商关于2003年大盘走势的预测报告,广大读者可先睹为快。完整的券商预测报告以及基金经理研究成果将于2003年1月上旬公开出版发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读者集思广益,能够从机构的结论中得到一些启发和帮助,相信在来年的证券市场操作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2003年A股市场能否根本好转的基础性因素
中长期预期混乱问题能否得到根本解决
在即将过去的一年中,有关证券市场发展的政策取向应该说是非常清晰且非常积极的,但就市场产生的变化而言,仅仅是造就了年初和年中两次宝贵的投资机会(或者说是减仓机会),市场运行的根本趋势并未发生变化,调整和低迷始终是年内多数时间的市场主导特征,我们以为之所以产生这种政策取向与市场方向不相吻合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证券市场运行的大背景已经发生了根本变化,而这一变化的核心和本质就是"中国证券市场的国际化"。目前来看,有关外资并购的法律框架已基本完善、有关QFII的政策及实施细则也基本清晰,或许不久以后中外合资(或外资)上市公司也将出现,这一切都表明中国证券市场正在走向世界,这对于证券市场而言或许只是一个发展方向问题,但对于处于市场之中的各种投资者而言却面临着投资决策因素的重大变化,过去10年封闭运行下的投资决策理论和盈利模式都可能就此失效,因为走向开放带来的直接问题是中国证券市场与国际成熟市场的差距将如何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上市公司股权结构的问题、涉及到上市公司投资价值和投资价格重新定位的问题,涉及到整个市场投资理念逐步变化的问题,涉及到市场分割走向市场统一的问题,涉及到金融衍生工具不断推出的问题。开放还意味着资金流动范围将从原来的与国际市场完全隔离逐步走向相对隔离,并最终走向全面自由流动,意味着投资者结构和投资品种的极大丰富。显然,几乎所有的投资者(无论是机构还是散户)对于上述这些问题将如何解决都缺乏一个明确的政策预期,也正是这种预期上的模糊成为各类投资者无法做出投资决策的根本障碍,投资者对于什么时间、什么区域进场始终无法形成清晰的判断,所以选择等待和暂时离场观望似乎是唯一的选择。由此我们或许大致可以明白市场方向与政策取向产生偏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积极的政策取向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投资者决策的根本因素,而笔者认为这些因素的解决恐怕需要制定一个中国证券市场整体发展规划,才能提出一个全面的、远期的、彻底的解决方案,恐怕需要在制定证券市场整体发展规划时全面考虑各方利益主体的公平问题,只有这样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投资者预期混乱或预期悲观的问题。因此,笔者认为,判断2003年证券市场运行趋势能否根本好转的第一个重要因素或标志,应该是相关政策能否从根本上解决制约投资者中长期预期清晰和向好的问题。如果投资者能够获得一个关于整个市场中长期发展规划的明确而积极的预期,那么整个市场的资金流动格局就可能在一系列积极政策的推动下向好的方向变化;否则,市场运行趋势很难发生根本变化,局部的、不解决根本问题的积极政策恐怕仍然只能导致市场局部或阶段性活跃,也无法形成持续的投资机会,甚至可能导致场内投资者减仓目标位的进一步降低,场外投资者的进场选择更为谨慎。
上市公司业绩变化是拐点还是亮点
客观讲,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从来没有向现在这样关注上市公司经营业绩的好坏和真假,这既是投资理念的进步和成熟,也是国际化背景下更深刻理解的经验和教训,而事实上笔者以为上市公司应该是证券市场最核心的部分,投资者的所有投资行为都是围绕其展开的,所以我们认为判断2003年市场运行趋势能否根本好转的第二个因素是市场稳定运行、投资者进行投资的基础----上市公司业绩是否能逐步转好。自中国证券市场建立到2001年,上市公司经营业绩呈现出一条明显的持续下滑曲线,这对于正处于国际化进程中的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者而言的确是一个无法回避的、影响投资决策的核心因素。目前来看,从上市公司2002年半年度报和第三季度季报的数据以及我们的行业与上市公司分析师对2002年全年业绩的预测判断,这条业绩持续下滑的曲线将出现向上拐头的迹象,但上市公司业绩下滑趋势究竟是出现了拐点还是仅仅是原有趋势下的亮点,目前的确还难以做出准确判断,我们认为关于这一点至少需要在2003年上市公司中期业绩基本明朗之后才能做出一个大致的判断。如果2002年业绩回升的确是一个重要的拐点,中国上市公司的业绩自此逐步回升,特别是局部出现明显好转,那么市场趋势根本好转的基础就基本建立有助于投资者信心的恢复;反之,如果2002年业绩好转仅仅是未来业绩维持低位徘徊的正常反复,甚至还存在下滑的可能,那么市场即使出现好转也很难有效持续发展。
2003年A股市场波动的阶段性因素
衍生品种推出的时机选择重于内容选择
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取向已经十分清晰,而且从证券市场发展的内在需求来看,投资品种逐渐丰富也是一种必然。关于股票市场衍生品种创新的话题已经持续很长时间了,经过2002年的低迷,机构投资者对避险工具的需求也更加强烈,而有关方面也的确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因此我们认为衍生金融品种在2003年推出的可能性是很大的,例如股指期货等。但我们认为究竟是选择股指期货还是其他衍生金融品种推出对于市场的影响并不是最重要的,而选择什么时候推出才是最重要的。因为,衍生金融品种推出对市场运行趋势最根本的影响是进一步复杂了市场波动的影响因素,投资者在选择衍生品种和判断市场趋势时可能产生更明显的分歧,特别是在衍生品种运行初期,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更大,所以我们认为在制约市场趋势根本好转的问题没有得到初步解决,衍生品种的推出可能带给投资者预期上的进一步混乱,给市场的阶段性波动带来更复杂的影响。
QFII对投资理念的影响甚于对资金供求的影响
QFII的实施是中国A股市场有限制开放的重要标志,但从QFII相关规定对境外机构投资者的要求来看应该说是十分严格的,既满足条件又愿意进入的机构投资者本就十分有限,而且从目前境外投资者对中国证券市场的基本判断来看,中国证券市场依然是一个不成熟的、高风险的市场,所以我们对于QFII所能带来的增量资金不能过于乐观。有关数据表明,台湾从1992年实施QFII到1998年的7年时间内年均流入62.49亿美元,平均每笔资金约为4300万美元;韩国1996年至2001年的外资年均流入规模为57.45亿美元。一般而言,QFII引入初期对于境外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投资比例、投资方式都有严格的限定,而境外投资者也会比较谨慎,因此在QFII实施的第一年(2003年)笔者估计流入资金会相当有限,正常情况下应该不会超过韩国和台湾年均流入资金规模的一半,所以对整个市场的资金供求格局而言不会产生太大影响。
相反,QFII对市场影响最大的是投资理念,因为经过2001年下半年和2002年全年的市场低迷之后,国内机构投资者也开始反思过去占主导地位的投资思路和盈利模式,加强了对价值投资和组合投资的探索和研究,相信QFII的引入首先会影响市场中相当一部分机构投资者的投资理念,而机构投资者的理念往往对整个市场投资理念具有明显的引领作用,所以QFII的引入对2003年证券市场投资理念可能产生较为重要的影响。进一步推论,投资理念的变化会使机构投资者对市场发展的中长期预期和上市公司业绩变化趋势更为关注,也可能使上述因素对证券市场发展趋势的制约作用更加明显。
总体而言,我们认为决定市场趋势根本好转的因素是政策预期和市场运行基础两个,上述两个因素如能相辅相成、有效配合,市场趋势的根本好转就有望逐步形成,而2003年中期以后可能形成一次战略性建仓机会,市场中长期底部的构筑有望逐步完成。相反,如果上述因素没有好转,或者只有一个因素好转,特别是预期问题不能根本解决,市场很难出现根本好转,市场可能仍然会保持一个底部区域的反复震荡格局,一方面可能会反复考验1300点附近区域的支撑,另一方面减仓目标位将逐渐降低,在重重压力之下市场很难越过甚至达到2002年形成的高点区域。类似衍生品种推出、QFII的实际运作以及其他可能出台的各种政策都可能对指数的波动产生重要的阶段性影响,都是可能形成波段投资机会的重要因素,但恐怕很难对市场中长期趋势的根本好转形成质的推动,所以我们对于这些因素的变化都应给予积极而又不失理性的关注。
除了我们已经分析到的上述因素之外,2003年年初还将召开新一届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大会将选举新的政府领导班子,新一届政府发展经济的思路、对证券市场的定位以及关于证券市场监管政策的变化等对市场趋势变化都有重要影响,但笔者以为其重要影响可能最终需要通过是否能解决政策预期问题来逐步体现。
2003年投资策略选择
关于中长期底部区域的简单认识
根据我们对本次调整与97年牛市后调整进行的类比,发现牛市结束后第一次持续快速下跌形成的低点是具有重要意义的,可能成为未来市场反复探底所考验的目标位。从调整过程来看,市场对低点区域的考验至少要在3次以上(不含第一次见到低点),而且要延续20个月左右,期间的反弹基本很难有效延续或演变成反转,因此我们认为从目前市场的运行态势来看,1339点的意义应该仍然存在,只是由于目前市场所处的大背景发生了重大变化,投资者对未来的预期普遍混乱或悲观,导致对低点区域的认识比较模糊,所以未来反复探底的区域可能会有一定的偏差,但估计偏差幅度有望控制在10%以内。
关于年度指数波动空间的基本预测
对于2003年A股市场波动高低区域的把握除了我们上述的因素分析法外,还可以借鉴一下上证综合指数(相关,行情)历年的波动幅度变化趋势和平均水平,根据附表的统计可以发现从证券市场建立以来,指数波动幅度总体呈逐渐递减的趋势。按照笔者的理解,96年以后的证券市场更具有连续性和可比性,其波动幅度也呈现明显的递减特征,上涨和下跌年份的波幅基本在50%--70%左右,而震荡调整年份的波幅大致在30%--40%左右。如果根据指数波幅逐渐递减趋势,按照波幅较小年份水平及目前指数所处区域推测2003年上证综合指数的波幅,我们认为仍有很大可能达到20%--30%水平,换句话说就是2003年上证综合指数仍有可能达到300点左右甚至还要略大的波动空间,如果两大基础因素不能好转,这一波动空间对于来年投资收益的实现就至关重要了。
最低迷时期所处区域和新一轮升势起点的对比
我们对历史上两次市场最低迷时期的指数区域和新一轮升势起点做了简单对比,发现新一轮升势起点至少不会比最低迷时期的指数区域低。首先,我们以93年--94年低迷期和96年升势起点做对比,市场低迷期的指数区域大致在300点--400点之间,而新的升势起点在500点--600点之间;其次,我们再以97年--98年低迷期和99年或2000年新升势起点做对比,低迷期的指数区域在1000点--1100点,而99年"5.19"的起点与其大致相当,2000年牛市的起点则在1300点以上。由上可以做出一个基本判断,在市场最低迷时期采取割肉的策略是非常不明智的,如果考虑新一轮升势确立之后建仓的反应时间和反应空间的话,甚至在最低点上方10%区域割肉可能也不是很好的选择。
投资策略调整的重点所在
我们以上的分析基本上是围绕对A股市场运行趋势的判断展开的,但对于很多机构投资者而言完整的投资策略事实上包括一个有效的资产配置。我们认为,在2003年配置资产应严格遵循以下顺序,首先解决现金资产和投资品种的配置比例,这应该是2003年资产有效配置的重点,其次才需要解决股票、债券、基金等具体品种的配置比例。根据我们的判断,2003年股票市场的投资机会仍然有限,但收益率可能会好于2002年;债券市场由于是资本市场发展的重点,仍然值得机构投资者重点关注,但收益率应该低于2002年;B股市场的定位和发展取向十分不明确,是不确定性最大的领域;基金市场的基础是股票市场,在股票市场根本好转之前收益率很难改善,但关于封闭转开放政策的实施可能造就短期投资机会。
最后,我们认为2003年基本的投资策略仍应坚持恒定混合投资策略,各品种的基本投资原则都应该坚持波段投资原则,收益的实现来源于投资目标的降低和阶段性减仓原则的恪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