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传,新股市场化发行明年加速
http://business.sohu.com/
|
|
据新财经,“在明年一季度管理层将加快新股市场化发行速度,因为目前已通过证监会发审会批准的有近百家企业等待发行上市,这其中包括20%左右的企业已经有一次或两次通过发审会批准但仍未发行上市的企业”,一位业内人士日前这样对记者透露。
记者就此在圈内广泛求证,业内人士看法不一。主要是认为管理层目前处于排队等待上市的公司和市场面的双重影响之下,决策面临很大的压力。
企业苦候上市有“情绪”
“有的企业已经两次通过发审会,但仍没有最后发行上市。有一家山东的企业,今年6月份已经被发审会批准,至今也没有上市,因为在这家企业面前已经有几十家在排队了。相比较而言这家企业还算是比较幸运的,在等候上市的队伍里还包括两次通过发审会批准但仍未上市的企业,迟迟不上市能没有‘情绪’吗。”一位资深投行部的经理告诉记者。
按照规定,如果通过发审会批准但6个月后仍未上市,那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提交的审计报告,必须要追加半年的审计报告。迟迟不能上市对企业的经营和财务等方面都会产生影响,因而企业有“情绪”也是情理之中的。
由于市场持续走弱,从去年开始新股发行的速度明显放缓。2000年市场发行新股137只,而去年仅为67只,今年截至11月底,共计发行新股64只。
资料表明,2000年第一季度发行新股13只,2001年发行35家,2002年发行17家。2000年在市场走势一路上扬的情况下,从第二季度后发行新股开始发力。与之相反的是,去年和今年虽然第一季度发行新股较多,但由于随后市场趋弱,因而从第二季度开始发行减弱。从这些往年的的历史发行情况来看,发行速度与市场走势有着密切的关联性。但有券商认为,市场正在发生一些变化,新股发行与市场之间的关系日趋理性,两者之间的关联性也逐渐趋弱。
武汉证券的余凯认为,如果市场面临新股发行密集期,与以往的新股扩容高潮在市场环境上存在明显的差异。这种差异指的是今年6月13日起已开始实行向二级市场配售发行新股。因此,相比以往的新股发行方式而言,目前新股的发行对市场的抽血效应明显弱化了。而且有相当一部分机构是在新股发行之际才对一些流通性较好、走势稳定的大盘股先行建仓,以获得配售新股的资格,这无疑在一定程度冲抵了新股发行对市场的冲击。
两难局面困扰管理层
记者也试图向证监会求证,但对方始终保持缄默。在向一些发审会批准的企业询问时,这些企业认为很有可能在明年一季度加速发行,而且表现出了积极心态,这也从侧面反映了他们期待早日上市的急迫心情。
但也有人对一季度密集发行一说并不认同。大鹏证券投行部的徐浪认为,如果说一季度密集发行,第二、三季度该怎么发行?如果全年都要加速的话又不太可能,毕竟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肯定会对市场产生进一步的影响。
管理层目前正处于两难的境地。如果不密集发行,排队等候的企业会进一步“情绪”高涨,影响到企业的融资进程。而一旦密集发行,谁也无法预料对市场的影响到底有多大。假设由于发行新股引发大盘继续走低,市场低迷的“罪魁祸首”无疑将是密集发行。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现在的发行速度完全卡在了管理层,也就是说发行制度实质仍是行政审批。从最初的额度制到核准制,再到目前的通道制,完全是管理层进行操控的。如果真的按照当初设计的那样,合格一家发行一家,不会是现在的状态。矛盾的是,现在放开又不知道市场会做出何种反应,而不放开的话又违背于制定规则的初衷。
管理层为了缓解企业排队上市的压力,对企业上市发行股票的审核更严格了。另外,今年为了规范上市公司的再融资行为和一级市场的监管,管理层有意出台一系列再融资政策,包括减少上市公司融资规模,严格再融资条件,降低再融资频率,建立再融资责任制度等等。实际上,这也是管理层有意在为资本市场降压。
不过,这也是管理层在受到资本市场各方面的压力而采取的权衡之举。管理层的行为今后将会更多地受到来自各方力量的影响,哪方力量会更加强大,政策面的变化可以透露出一些痕迹。
资本市场上的无形力量仍在博弈。密集发行是否会如人所测,明年一季度见分晓。
|
2002年12月24日09:30 |
|
|
市场直击 |
|
财经奇闻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