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2002年4月1日,沪深5家主营房间空调器的公司有3家出了年报,而且这三家是房间空调器市场的前三甲。
另外没出年报的还有科龙电器(相关,行情)和春兰股份(相关,行情),其中科龙电器由于股权变动导致2001年业绩仍然亏损,与其他几家没有可比性。因此,比较前三家已出年报的青岛海尔(相关,行情)、粤美的、格力电器(相关,行情),可以大致看出国内空调市场去年的基本情况。
利润空间压缩
从下表可见,空调类公司的主营收入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但净利润增幅没有主营收入的增幅大,粤美的还出现了下降。其中青岛海尔由于2001年利用增发募集资金收购了集团公司的空调资产,主营收入和净利润出现了异常增长。
但净资产收益率除了格力电器有微小增长外,基本呈下降趋势。这说明空调行业在产销量增长的同时,价格出现了下降,并且行业的资产获利能力出现了下降。而全国空调市场2001年的宏观情况,也确实如此。被誉为“家电行业最后一块肥肉”的空调行业,利润空间也在逐渐的压缩。
产能过剩
据国家统计局统计,2001年全国空调生产量为2342万台,销量1763万台,出口579万台,同比分别增长32%、35%和56%。全行业实现净利润28·7亿元,同比增长了26·6%。但由于2001年平均气温普遍偏低,加上美国9·11事件加剧的全球经济衰退,导致空调市场没有达到预期目标,空调年末工业加商业库存96万台。
空调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对拉动空调市场起了重要的作用。但国内企业产业分散、产品趋同,国际买家压价现象较为严重。
空调产业的价格水平和利润水平走低是全球性生产过剩导致的,据国家轻工信息中心研究表明,美、欧、日等主要家电市场未来十年的总需求趋势相对平稳,而国内空调出口市场70%集中在以上地区。
尽管出口和内销都在大幅增长,但空调行业的经济效益均在下降,如果2002年气候形势不理想的话,空调行业的竞争形势将更加恶化。空调产能过剩和库存积压的压力已由空调企业延伸至了空调压缩机行业。2001年空调压缩机产量2076万台,同比增长58%,销量1884万台,年末库存220万台,为2000年的3·7倍。
上市公司反应不一
国内主要空调类上市公司的具体情况也有所差别:青岛海尔每股收益虽然在扣除2001年股本扩张的因素后增长了44%,但与公司三季度的报告相比几乎没有增长。如果不是青岛海尔2001年4季度的产销状况出现了突然减速,那就是前三季度的业绩有一定的夸张。但青岛海尔整体财务状况还是非常健康的,每股经营活动现金流高达0·88元,应收账款周转率和存货周转率分别高达15和24,流动比和速动比也分别为2·1和1·7,都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
格力空调以国内市场为主,由于2001年销售形势严峻,格力应收票据和应收账款都出现了大幅度的增加。另外,由于公司主业比较单一,为了减少未来价格战的影响,公司已经开始进军中央空调领域。
粤美的由于在空调、空调压缩机、小家电方面都取得了不错的业绩,但由于公司管理费用和营业费用出现了大幅增长,净利润反而比2000年有所下降。
价格仍将走低
由于2002年国内经济发展势头强劲,商品房销售持续增长,以前销售的期房大部分将在今明两年竣工,居民消费信心和消费需求都在上升。因此,2002年如果不发生气候异常,预计空调市场容量将会持续扩大。但由于2001年库存较多,2002年产量增长不会很快,乐观估计会有2000万台,内销1200—1400万台,主销机型将是冷暖壁挂机。随着9·11事件对国际市场的影响逐渐消退,出口预计600—700万台。
不过由于国外家电巨头松下、日立、LG、三星等纷纷在国内直接设立空调生产基地,国内供给持续扩大,价格还有进一步走低的趋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