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本结构(万股) |
总股本 |
81090 |
流通股本(A股) |
7800 |
(H股) |
21990 |
|
|
财务指标(百万) |
2001 |
2000 |
1999 |
主营业务收入 |
5334.03 |
4222.86 |
3454.49 |
增长率% |
26.31 |
22.24 |
2.10 |
主营业务利润 |
1148.02 |
1001.73 |
850.76 |
净利润 |
146.13 |
141.21 |
128.98 |
增长率% |
3.48 |
13.37 |
4.27 |
主营业务利润率% |
21.52 |
23.49 |
24.35 |
净资产收益率% |
6.73 |
10.65 |
9.44 |
资产负债率% |
38.23 |
52.90 |
51.30 |
流动比率 |
1.85 |
1.32 |
1.43 |
每股经营现金 |
0.17 |
0.39 |
0.40 |
每股盈利 |
0.18 |
0.19 |
0.18 |
每股净资产 |
2.68 |
1.81 |
1.86 |
|
|
|
|
|
个股表现 |
绝对价格(日期) |
11.90
(2002.7.18) |
52周最高 |
16.78 |
52周最低 |
9.98 |
投资要点:
广州药业(相关,行情)具有规模优势,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商,并与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相关,行情)并列国内三大医药贸易企业。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总资产排第四位,销售收入排第二位。
广州药业下属的8家中成药制造企业和3家医药贸易公司中多家超过百年历史,同时众多的老字号品牌企业又培育出一大批品牌产品,成规模的品牌企业与品牌产品是广州药业的一大经营特色。
自2001年起实施长期激励机制,实现股权激励和公司业绩考核、岗位绩效考核紧密挂钩。同时逐步推行附属企业改制工作,两家公司经改制实施了企业经营者和核心骨干持股经营机制,有效地促进了企业的持续性发展,对扩大销售和成本费用控制非常有效。
率先实施ERP,对加强资源管理、优化业务流程、降低营运成本和加快资金周转起到了重要作用,为公司管理决策提供了强大技术支持。
目前公司生产500多种产品,中药保护品种40种,其中20种为独家生产,主导产品定价适中,治疗范围遍及常见病和多发病,包括清热解毒药、糖尿病药、止咳化痰药、疏风活血药、胃肠用药等,市场容量大,增长空间广阔。在其良好的激励机制之下,中药制造业务将快速增长。
公司在医药流通领域实力雄厚,拥有客户资源优势和地域优势,在华南市场具有相对垄断地位,虽然在目前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下盈利能力有所下降,但可能在将来成为少数医药流通巨头之一,获得更高的市场地位。
公司经营稳健,预计业绩将稳定增长,2002年每股收益可望达到0.24元。适合中长期投资。
公司背景及简介
2001年2月上市,属下8家中药生产企业和三家医药贸易公司
广州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药业)由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属下的十一家企业于1997年重组而成,同年十月在香港联交所挂牌上市,成为广州市首家在香港上市的国有中成药企业。2001年2月成功增发7800万股A股,在上交所上市。
广州药业麾下拥有历史悠久、享有盛誉的八家中成药制造企业,即广州星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中药一厂、广州陈李济药厂、广州众胜药厂、广州奇星药厂、广州敬修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广州潘高寿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羊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并拥有三家大型的医药贸易公司,包括广州市医药公司、广州市药材公司和广州市医药进出口公司。广州药业主要从事:中成药的制造和销售;西药产品、中成药、中药材和各种医疗器械的批发、零售及进出口业务。
股东结构 |
股本结构(万股) |
广州医药集团有限公司 |
63.26% |
总股本 |
81090 |
香港中央结算(代理人)有限公司 |
26.96% |
流通股 |
|
HSBC NOMINEES (HONG
KONG)LIMITED |
0.10% |
流通A 股 |
7800 |
天元基金 |
0.08% |
流通H 股 |
21990 |
兴和基金 |
0.04% |
非流通股 |
|
上投信托 |
0.04% |
国家股 |
51300 |
国信证券 |
0.03% |
|
|
泰和基金 |
0.03% |
|
|
同盛基金 |
0.02% |
|
|
邓大凯
|
0.02% |
|
|
(2002年一季度季报数据) 所属行业特征分析
中药业是我国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被列为十五重点发展产业,预计2002年中国中药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将有16%以上的增长
广州药业(相关,行情)的主营业务包括中药制造和医药贸易两大部分,分属中药制造业和医药商业。
◆中药业
中药业是我国少数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之一。九五期间,中药业产值年均增长20%,超过医药行业年均17.8%的增长速度,在医药工业中的比重在20%左右,2001年药品零售市场各大类药品销售总额比例排序,中成药为38.51%,化学药品46.14%,保健品15.35%,由于文化、历史和中药现代化等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中药与化学药在竞争力上具有各自的内在优势和不足,都使中药在较长的历史时期内,在整体医药产业中处于相对稳定态势。在局部医药市场上,中药市场占有稳定并略有增长。
1996~2001年中成药工业增长状况及在医药工业中的比重
年份 |
1996 |
1997 |
1998 |
1999 |
2000 |
2001 |
全医药工业总产值(亿元) |
1251 |
1400 |
1630 |
1946 |
2332 |
2778 |
增长率(%) |
18.02 |
11.91 |
14 |
14.2 |
19.74 |
18.6 |
中成药工业总产值 |
243 |
275 |
340 |
385 |
480 |
600 |
增长率(%) |
? |
13.2 |
23.6 |
13.2 |
24.6 |
25.1 |
中成药工业比重(%) |
19.42 |
19.64 |
20.86 |
19.78 |
20.58 |
21.5 |
(数据来源:中经通-中国产业分析系统)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环境的变化,人类疾病谱发生了变化,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精神性疾病、老年性疾病逐渐增多,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和影响生活质量的主要疾病。由于这些疾病可以有效预防而治疗困难,促使医疗模式由单纯的疾病治疗模式向预防、保健、治疗、康复相结合的模式转变,各种替代医学和传统医学开始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同时由于化学新药研制投资大、时间长、风险高,天然药物受到青睐,世界天然药物销售额已达160亿美元,并以每年10%以上的速度增长,为我国中药走向世界创造了条件。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规划纲要”已将现代中药列为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中药正成为资本竞相追逐的热土。国家计委日前首批拨款3.5亿元的国债资金用于实现中药现代化、产业化。
与化学制药相比,药品降价、广告管理、药品分类、招标采购等产业政策对中药业的不利影响明显较小,相对而言更有利于中药业的发展,预计2002年中国中药行业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将有16%以上的增长,继续大幅度超过预期国民经济整体增长速度。
◆医药商业
医药流通业进入变革时期,行业大重组将使得企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具有资本优势、善于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具有通道资源优势的企业将成为并购的中心。
我国医药商业改革开放以后管理体制发生了深刻变革,购销政策放开,企业自主权扩大,形成多渠道、少环节和跨地区、跨层次收购供应的市场格局。但由于国家缺乏宏观调控政策的引导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限制,加上药政权与药事权分离以及地方保护政策等多种原因,促使大量医药批发、零售企业产生,据统计1999年全国具有三证的药品批发企业共有1.65万家,零售企业11.9万家,企业规模小、数量多、网点布局不合理,年销售规模超过2000万元的企业不到5%。企业经营成本高、管理手段落后、体制僵化、市场开发和服务能力较弱,整体经营效益不高。由于企业实力不足,难以进行有效的大规模扩张、占领市场。医药流通秩序混乱,无序竞争、过度竞争现象严重。
根据中国“入世”承诺,我国将于2003年1月开放药品分销服务,允许外国批发商和零售商进入中国市场。医药流通业市场全面开放只有很短的缓冲期。国家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政策,积极推进医药流通体制改革,扶持和培育大企业、大集团,鼓励兼并重组。并借GSP认证之际淘汰落后企业,根据已换发药品经营许可证的23个省市的统计数字显示,到今年第一季度,已有26%的药品经营企业因不符合换证要求被淘汰。行业大重组将使得企业两极分化更加明显,具有资本优势、善于进行资本运作的企业,具有通道资源优势的企业将成为并购的中心。2002年医药流通领域实行外资试点,占据地域和通道资源优势的公司存在合资机会。
经营状况分析
中成药制造业务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医药贸易业务销售额为37亿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9.4%,具备规模优势。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成长能力良好。
广州药业(相关,行情)主营业务分为中药制造和医药贸易两大部分。2001年,中成药制造业务销售额为16.3亿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30.6%,实现主营业务利润8.3亿元,占总主营业务利润的71.9%,是公司主要利润来源;医药贸易业务销售额为37亿元,占公司总销售额的69.4%,实现主营业务利润3.2亿元,占总主营业务利润的28.1%,是公司生产运营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药制造业务自1999年-2001年销售业务收入分别为11.2亿元、13.0亿元、16.3亿元,持续稳定增长。医药贸易业务由批发、零售、进出口三部分构成,其中批发业务占贸易业务销售额的88%左右,毛利7.2%;零售业务销售额占医药贸易总额的9.6%,但零售业务毛利率较高,为22%左右,是公司医药贸易的一块重要利润来源;进出口业务的销售额比率常年在2%左右,毛利率在10%左右。贸易业务3年来也保持着平稳增长,1999-2001年营业额分别为23.4亿元,29.3亿元、37.0亿元。
2002年一季度营业额为14.9亿元,同比增长10.47%;除税前利润为9045万元,同比增长29.01%;净利润为5196万元,同比增长28.91%。体现出大企业稳健发展的特点。
广州药业近年的财务数据显示:
资产负债率适中,流动比率1.85,速动比率1.3左右,资本结构合理,公司的偿债能力较好。应收帐款周转率10.12,存货年周转率5.13,资金运营和销售状况理想。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利润、净利润均保持稳定增长,成长能力良好。由于公司的商业占主营业务的比重较大,主营业务利润率和净利润率都比医药板块平均水平低,但其净资产收益率与平均水平相当。此外公司对应收帐款及其他应收款的处理稳健,帐龄3-4年提50%的坏帐准备,4-5年提80%的坏帐准备,5年以上提100%的坏帐准备,反映公司的资产质量较好。
利润构成
利润构成 |
2002-3-31 |
2001末期 |
2000末期 |
1999末期 |
主营业务收入(万元) |
149,013.51 |
533,402.87 |
422,285.70 |
345,449.04 |
主营业务利润(万元) |
33,026.59 |
114,802.47 |
100,173.26 |
84,761.01 |
净利润(万元) |
5,196.25 |
14,613.38 |
14,121.42 |
12,866.33 |
发展能力 |
2002-3-31 |
2001末期 |
2000末期 |
1999末期 |
主营业务收入增长率(%) |
10.47 |
26.31 |
22.24 |
2.10 |
主营业务利润增长率(%) |
|
14.60 |
17.74 |
7.39 |
净利润增长率(%) |
28.91 |
3.48 |
13.37 |
4.27 |
获利能力 |
2002-3-31 |
2001末期 |
2000末期 |
1999末期 |
主营业务利润率(%) |
22.16 |
21.52 |
23.49 |
24.35 |
净利润率(%) |
3.49 |
2.74 |
3.43 |
3.69 |
净资产收益率(%) |
2.33 |
6.73 |
10.65 |
9.44 |
经营能力 |
2002-3-31 |
2001末期 |
2000末期 |
1999末期 |
应收帐款周转率(次) |
2.31 |
10.12 |
8.25 |
6.49 |
存货周转率(次) |
1.59 |
5.13 |
4.32 |
3.70 |
偿债能力 |
2002-3-31 |
2001末期 |
2000末期 |
1999末期 |
|
流动比率(倍) |
1.84 |
1.85 |
1.32 |
1.43 |
|
速动比率(倍) |
1.41 |
1.25 |
0.80 |
0.92 |
|
资产负债比率(%) |
38.34 |
38.23 |
52.90 |
51.30 |
|
竞争力分析
广州药业(相关,行情)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商,并与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相关,行情)并列国内三大医药贸易企业。占有地域优势,同时拥有客户资源优势,批发业务规模大,具有政策扶持和成本优势,将在医药流通业务中持续领先。
医药行业是一个大投入大产出的行业,规模优势可以直接提高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地位。广州药业目前是国内最大的中成药生产商,并与中国医药集团、上海医药并列国内三大医药贸易企业。在医药行业上市公司中,资产总量近37亿,其规模仅次于华北制药(相关,行情)、三九医药(相关,行情)、哈药集团(相关,行情)、上海医药,排列第四位。2001年销售收入达到53亿元,排第二位。净利润1.5亿,排第四位。
2001年医药类上市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前5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