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网上交易软件
·网上交易
·客服电话:8008205158

财经首页 |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沙龙 | 产经 | 企业 | 经管 | 外汇 | 理财消费 | 在线315 | 在线兴业 | 酒城| 会展 | 道琼斯
股市首页 | 要闻 | 快报 | 个股 | 上市公司 | 机构 名家 | 热点 | 数据 | B股 基金 期货 | 论坛 | 网上交易 | 俱乐部: 记者 股民
我的搜财
用户名 密码
个股查询
财经搜索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股市风云 >> 大势研判 >> 市场研判
重组题材的困难与困惑
http://business.sohu.com/
[ 秦洪 ] 机构:[ 江苏天鼎 ]
Stock Code:1A0001
  近期盘面量能也极度萎缩,热点持续力度不大,连一向引人注目的资产重组题材也在近期未有突出表现,为何重组题材在近期如此受到市场的冷遇呢?

  最近一阶段,重组题材的神话一个接着一个破灭。比如说ST国嘉(相关,行情)经过几年的折腾之后,目前成为该公司支柱产业的还是在重组前就存续的上海国嘉光电有限公司,而重组后置入的部分资产已告亏损,近日曾发布公告声称电子商务及其它互联网有关的业务已基本陷于停滞。同类事件尚有2001年年报至今还未能披露的纵横国际(相关,行情)、因注册会计师出示了无法表示意见的审计报告而被ST的科利华(相关,行情)、更换股东更换名称的保税科技(相关,行情)在日前也公布了中报预亏公告等。这些个股的股价在历史上均因重组题材而一飞冲天,ST国嘉甚至因在1998年的突出表现而被分析人士称之为中国资产重组题材的开拓者。但是经过几年的市场考验之后,终于在近期一个接着一个走下了神坛,重组神话的接连破灭迫使市场参与各方开始反思资产重组究竟给市场、上市公司、投资者带来了什么?

  从6月11日某媒体刊登的《寻找科利华》一文中,我们可以看出,ST龙科(相关,行情)一些员工开始反思当初借壳上市的举动,有员工在接受记者采访就表示:"当时,我们上市可能是为了扩大公司形象,为了融资,可现在我们反觉得上市有时未必是一件好事。"这如果算是事后反思的话,那么,各媒体针对济南百货(相关,行情)与华建电子之间争执的报道与分析就可作为因重组没有协调好各部门的关系,而引发的一轮事前反思。在争论与反思中,部分借壳方也开始小心谨慎起来,以致于出现了部分公司虽然成功入主上市公司,其标志就是入主董事会和成为第一大股东(包括是潜在的第一大股东,比如说目前流行托管),但是并不会一下子就进行资产置换,他们因各种原因而等待着。目前此类个股有很多,比如说长百集团(相关,行情)、国际大厦(相关,行情)、山东金泰(相关,行情),甚至包括刚刚入主四川湖山(相关,行情)的兴力达,此公司董事长张钧公开在媒体表示目前尚不考虑将千佛山置入四川湖山,目前要做的也是整合四川湖山现有的资源。而众所周知的是,市场当初之所以热衷于重组题材,就是看中了新股东在入主后注入的新资产,进而改变着上市公司的原有的价值坐标,从而引发二级市场股价的突变,如今不置换资产了,那么,这对于二级市场投资者而言,就丧失了应有的兴趣。

  而且,目前资产重组也纳入了管理层的重点监管的视野,至少目前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规则,1、财政部发布了《关联方之间出售资产等有关会计处理问题暂行规定》,进一步规范资产重组中的关联交易,令虚假重组和报表重组难度加大;2、沪深交易所今年初修订《上市规则》,对暂停上市、恢复上市和终止上市情形作出新的规定,更加明确了对亏损公司的重组约束。这些措施不但对于虚假重组、报表重组者均构成了极大的压力。而且随之而来的就是资产置换达到90%的,就有点类似于新发行公司,要经过审核等各套程序。近日,中国证监会发审委重大重组审核工作委员会又公布了《工作程序》,发审委的提前介入被认为有助于规范上市公司的重组行为,有利于动态掌握重组进程,可以有效治理当前市场上盛行的虚假重组,进一步推动实质性重组的发展。

  资产重组目前所存在的种种困难与困惑,对目前市场至少会产生三个影响:

  一是说明了当前股票市场中部分先前靠重组起家的上市公司的确问题重重,陷阱多多,这必然制约着场外资金进场的兴趣。

  二是必然会动摇投资者持股的信心,因为部分重组股股价仍然处于历史高位,而某些上市公司重组后变脸,以及重组后大股东又掏空上市公司等种种活生生的例子再一次给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受此影响,大多数中小投资者最终选择了逃跑的策略。

  三是随着上市公司重组题材的市场效应的变弱,必然会影响到主流资金对市场炒作的兴趣。因为主流资金炒作的借口或者说价值坐标有两个,一是业绩成长,这主要指的是在1996年、1997年的绩优股行情以及1999年以来的以东软股份(相关,行情)、清华同方(相关,行情)等为代表的科技股行情。二是业绩突变,主要指的是在1998年盛行的的资产重组行情。当前的问题是成长型上市公司难觅,重组题材引发业绩突变的却又难以持久且问题多多,最终导致市场找不到一个可投资的题材,市场的短炒之风盛行,在此背景下,大盘持续上攻的能力就得到削弱。这其实也是今年以来虽然利好层出,但是主流资金仍然提不起进场兴趣的主要原因之所在。

  本版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本版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2002年6月13日08:38

进入个股论坛 我来说两句

内容相关文章
  • 先行指标左右行情方向
  • 基金何以一枝独秀?
  • 上涨行情指日可待
  • 续升空间不大
  • 继续震荡整理
  • 市场欲振乏力
  • 收盘评论:弱势行情 短线减持
  • 收盘评论:多空形成对峙 成交持续萎缩
  • 收盘评论:1460--1500点筑底可能较大
  • 作者相关文章

    机构相关文章
  • 长春热缩股东变更设迷局
  • 招商银行:谁在打压我?
  • 季报报出了什么
  • 季报报出了什么?
  • 戴帽”股走势缘何强于“摘帽”股
  • 中石化配售股套现可能不大
  • 基金的低潮来临
  • 如何看国债净价交易?



  •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股市风云 >> 大势研判 >> 市场研判
    个股资讯
    最新资讯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5102181转6835电子邮件 sunnyjia@sohu-inc.com
    Copyright © 2002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