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风雨雨又一年。如果说2001年B股市场的投资者经历了大喜复又大悲,那么即将过去的2002年更是让投资人犹如含了一枚青橄榄,嘴里说不出的苦涩感觉。由于政策定位迟迟不明,B股市场的发展前景也变得越发难以琢磨。在这寒风肃杀的冬日,让我们一起来回忆B股市场2002印象。
愤怒之后是麻木
截至11月28日,沪深B股依然处于去年的下降通道中运行:从年初的暴跌行情来去如风,到春夏时节的箱体整理,再到入秋以后股指犹如风中落叶一般缓缓飘落,创出对境内投资者开放后连续涨停被打开以来的新低。如果说去年投资者对于B股"六一"全面开放以后的暴跌更多的是愤怒,那么面对今年的走势更多的是麻木。
笔者认为,前期B股市场政策面和基本面不乏利好因素,如上工B股(相关,行情)拟定向增发B股引入国外战略投资者,央行宣布调整境内商业银行小额外币存款利率,外资券商考察B股市场投资环境等,市场也一度出现启稳反弹的迹象,但A股连续走低拖累B股下行。不过今年以来A、B股市场的表现与宏观面、公司基本面完全背道而驰,主要是市场中的熊市心态在作怪,下跌惯性的形成使得投资者的信心进一步缺失。在这种心态下,11月份以来,A、B股出现了罕见得连续杀跌的走势,股指在短短的1个月里以长阴线-小阳线的形式连续下滑近20%,呈现明显加速下跌的特征,各项技术指标均严重超卖。
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极限,这就象弹簧一样,压得越紧弹力就越大。由于深市不少B股股价已跌破了每股净资产,沪市部分股票价格已经低于开放前的水平,股市在明显跌过头的情况下容易产生报复性的行情。从盘面走势看,11月27日沪市B指完全回补了2001年对境内投资者开放时周K线上留下的缺口,此后快速反弹,市场交投放大,盘中震荡加剧,明显是场外资金回补的征兆。而A股大盘的强劲上扬,并收复5日均线,也带动了B股的进一步回升。
展望后市,B股将随A股的上涨进一步收复失地,个股普涨的可能较大,民企重组题材将和外资并购题材一样成为市场热点。投资者可以期待,B股的这个冬天不太冷。
价值回归重提起
随着B股市场投资者从盲目走向理性,公司的内在价值将成为投资B股的基本依据,显然这种对投资价值的理性判断离不开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剖析。
从行业属性看,B股公司绝大部分属于传统产业。这些公司中,相当一部分业绩显著,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赢得了市场,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传统产业的巨大商业潜力。由于支撑当前中国经济的依然是具有广阔市场的传统经济,因此,传统产业的巨大商业潜力就来自于此。当然,决定上市公司竞争力和业绩的因素多种多样,或以经营性因素与非经营性因素划分,或以公司内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能力来衡量。事实上,决定公司竞争力和业绩的应该是包括而不仅限于这些因素,除了上市公司本身的微观层面因素之外,行业景气度这一中观层面也是决定公司成长性和业绩的重要因素。从宏观环境看,我国传统行业初步走出低谷,为这些B股公司赋予了较大的发展机遇,从A、B股联动的角度来说,B股客观上也存在价值回归的问题。
沪深两地B股市场行业分布具有很大的趋同性,特点是绝对大部分为传统行业,如房地产、传统制造业(家电、汽车及汽车零配件、机械制造、纺织和造纸业等)、商贸旅游、酿酒饮料、能源交通和基础设施(电力、港口、公路运输)、综合类等。据统计,上述传统产业公司总数超过两市全部B股公司的90%。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属于高技术产业的公司很少,从行业属性看,两市仅有8家分属于制药(丽珠集团(相关,行情)200513)、电子元器件(深赛格(相关,行情)200058、京东方200725、广电电子(相关,行情)900901)、信息产业(宁通信200468、上海邮通(相关,行情)900930、东方通信(相关,行情)900941、宝信软件(相关,行情)900926)等高技术产业。总体上看,业绩较好的B股公司主要集中在基础设施、能源、造纸和机械制造等传统行业,说明市场定位准确、拥有竞争优势的传统行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B股上市公司的产业结构目前正处于不断变化调整之中,一些处于衰退性传统行业的公司,为适应市场的需要,纷纷以资产重组为载体,通过大股东易主、资产置换和项目投资等方式,部分涉足或全面介入盈利性、成长性较高的新兴产业,这类公司的投资价值也将随之而重新定位。上海本地股居多的沪市B股,相当部分企业近年业绩大幅滑坡,微利或者亏损,上海市1999年以来已经对这些公司进行了持续的重组改造工作,重组绩效也逐步显现出来。通过重组进入新的行业,为今后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前景,这种在A股存在的投资理念,在B股中也将继续得到运用。
比价效应定乾坤
2003年B股市场行情的起落,一方面是看管理层有没有针对B股市场的重大政策出台,另一方面是看A股市场的走势。对于后者比较容易把握,市场在2年调整以后将以恢复性上升行情为主;而前者的不确定性就比较大,如QDII制度及相关H股政策将成为影响B股走强的主要因素。假定在政策面继续处于真空的情况下,沪市指数在110-170点、深市综合B股指数在180-260点区间震荡运行。如果管理层致力于发展B股市场,并相应推出对境内机构投资者开放、新股发行或启动中外合作基金投资B股等政策,则沪市可高攀200点、深市触及300点。若QDII制度或其他折衷对境内投资者开放H股市场的政策获准实施,比价效应将牵引B股市场重心进一步下移,沪深B股可能会低至100点和150点以下。
笔者认为,短期内A、B股市场并轨的问题尚无法解决,但是发展要有新思路,与其放任自流,不如放水养鱼。所谓"活水",包括两个层次,一个是鼓励合资格的公司发行B股上市;另一个是允许境内机构投资B股。2001年11月证监会和外经贸部联合发文,允许外商投资企业发行A、B股上市;今年11月又允许外商受让上市公司国有股及法人股,并允许合资格的境外机构投资者买卖A股。参照国民待遇原则,允许境内机构投资B股合情合理,也有助于市场的稳定。目前B股发行的口子有望打开,我们期待着另一层次的创新能够早日出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