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周来,在以中信证券(相关,行情)、中国联通(相关,行情)为代表的低价国企大盘股的带领下,深沪两市走出了出人意料的爆发性行情。上证指数(相关,行情)在年初见底1311点后,在短短两个星期内大涨170点,成交量也骤然放大,本周二达到近360亿元的近期天量。个股行情如火如荼,中信证券在7个交易日内最大涨幅接近50%,而超级航母中国联通也有30%的涨幅。如何看待目前突如其来的大盘股行情,未来又该如何操作呢?笔者的一个基本观点是:1311点作为年内低点已经确立,保守估计,即使把目前的上升仅仅作为一次中级反弹而不是反转来看,其第一目标也应在1750点附近,一轮中级行情的序幕已悄然拉开。
从近期行情发展的主线看,低价国企大盘股无疑成为市场关注的焦点。除了中信证券、中国联通外,一批国企大盘股成为短线资金的热炒品种,如中国石化(相关,行情)、上海石化(相关,行情)、宝钢股份(相关,行情)、招商银行(相关,行情)、上海汽车(相关,行情)等等,这种久违的景观让许多投资者不禁联想到“6·24”行情中的大盘股行情。但仔细分析起来,“1·14”和“6·24”有根本的不同。“6·24”行情是在政策性利好背景下突然爆发的,许多机构措手不及,纷纷入场抢筹,于是选择了流通性较好的大盘股,导致股价飚升;而此次行情的一个大背景就是一批国企大盘股在连续超跌后跌无可跌,有的股价已逼近净资产,市净率不到1.5倍甚至更低,如邯郸钢铁(相关,行情)、鞍钢新轧(相关,行情)、吉电股份(相关,行情)等;有的逼近甚至已经跌破发行价,如中国联通、中信证券、吉电股份等;有的市盈率低至20倍以下,如宝钢股份、华能国际(相关,行情)等。正是这样一批国企大盘股的下跌空间被封杀,同时次新股等超跌板块的杀跌力量亦接近枯竭,使市场自然形成了一个底部。而中信证券、中国联通起到了一个导火索的作用,星星之火形成燎原之势,早已蠢蠢欲动的场外资金蜂拥而来,因此可以说“1·14”行情是市场力量共振的结果。相比而言,自然形成的底部要比利好刺激形成的底部来得更加可靠。
从基本面来看,我国经济的持续高增长与证券市场的长期低迷形成了强烈的反差。在入世的第一年,外贸形势出现了出人意料的大幅增长,GDP的增速超过了预期,而证券市场投资者的信心不足导致股指长期阴跌,与宏观经济环境向好形成背离。但是,经济学原理告诉我们,证券市场与经济环境不可能长时间背离,此次行情的拔地而起已经对此作了最好的诠释。另外,自QFII制度正式实施以来,外资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从韩国及中国台湾股市实施QFII的经验来看,外资机构的投资理念较为成熟,而低价国企大盘股自然是最适合外资机构的投资品种,近期大盘股的崛起也是其投资价值回归表现。
从技术角度分析,上证指数自2245点下跌以来,大致形成了一个1339-1750点的大箱体。在整个市场对1339点的箱底寄予厚望时,市场主力却毫不留情地在新年之初向下打穿了箱底,造成一个空头陷阱,随后启动大盘指标股,使指数重新回到箱体内运行。近期大盘在连续上升后,不排除短线还有一次对1450点颈线位的回抽的可能,但中期向上的大方向已不可逆转。从反弹的角度看,其正常反弹高度一般是下跌幅度的50%,目标点位在1778点,恰好在大箱体顶部1750点附近,而0.382和0.618所对应的黄金分割位在1674和1888点。根据本人的经验,反弹至0.5位置的几率最大。
从板块动向看,市场表现出明显的主流热点,即国企低价大盘股,并且热点有蔓延扩散的迹象:科技股、次新股、重组股轮番表现,此起彼伏。预计后市仍会体现板块轮动的特征,关注的重点可以放在三个方面:一是明显有场外资金介入的国企低价大盘股及业绩良好的蓝筹股,在其回调过程中逢低吸纳,后市仍有较大机会;二是去年年底市道低迷时上市的次新股,其上市定位有偏低的可能;三是长期超跌的科技股和低价重组股。目前重要的是投资者应该平衡好自己的心态,不要盲目追逐热点,重犯追涨杀跌的错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