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市场调整还在继续,新股扩容的市场传言不绝于耳,尽管市场的政策面利好若隐若现,但市场并不能真正理解其中的真实含义。近期《上市公司股份回购办法》的草案正式公布,其中允许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回购及定向回购方式来解决大股东欠款的政策,以及近期央行研究报告《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完善》中关于信贷资金流入股市的观点,引发了市场较大争论,可以预见目前市场探讨的一些政策一旦正式实施将对未来市场会产生较为深远的影响,尤其在中国股市目前面临较大调整趋势的过程中,它对目前中国股市具有实质性的利好作用。
首先,上市公司回购在国际上已成为大股东维持股价的重要方式,在国际股市大幅下跌的过程中上市公司在行情较为低迷的时候,通过流通股回购的案例越来越多。如香港H股近期均出现公司准备回购股票的市场消息,中移动准备将目前在港上市的股份回购10%,而在港上市的联想集团早在去年8月就斥资2亿元回购5000多万股公司股票,对二级市场股价产生了较大的支撑作用,这说明在股市相对低迷的阶段,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回购行为,表明公司认为目前股价明显偏低,这有助于提升投资者持股信心。当然,市场在目前还无法在较短的周期内予以实施,但这至少反映了管理者对当前中国股市的某种态度。
尽管目前在中国市场回购也存在较多难度,由于我国《公司法》和《证券法》在原则上禁止上市公司回购本公司股票,如果目前《上市公司回购管理办法》能够切实执行的话,这将需要有一个法规上的进一步相互协调和补充。在目前中国股市监管体系还未有效建立的前提下,目前市场的一些回购行为容易成为二级市场的投机性炒作行为,但由于大股东长期大量占用上市公司资金,已经成为中国股市上市公司治理的一个重要难题,一些公司的资产重组往往因为大股东占用公司资金无法偿还而久拖不绝,一些集团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而拖累上市公司的例子比比皆是,因此拟定中的〈上市公司股份回购管理办法〉为大股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偿还提供了一个较好的解决方法,而且上市公司回购及非流通股注销之后可以更快的解决一些原有公司所存在的一些债务,为公司的重组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为公司在股本扩张的方面提供了较好的条件,从而为未来潜在的重组收购方降低重组“门槛”,而且中小投资者也会因为股份回购而带来的股本减少使公司每股含金量和投资价值得到了较大提高。
由于目前该政策对于那些大股东欠款较多的上市公司具有较大的利好作用,因此那些大股东欠款比例较大的上市公司以及一些因此而成为极差股ST板块,成为市场潜在的热点板块,使得这些极差股未来的重组更具有二级市场运作的炒作性题材,同时也给那些非流通股比例较大且企业有较多自有资金的上市类公司带来较大的回购炒作题材,这对于目前相对低迷的中国股市而言目前公司回购在可操作性上具备了较好的市场条件。
其次,央行研究局局长谢平日前公布的由其主持编写的《中国股票市场与货币政策完善》研究报告,引起了境内外媒体的高度关注,各大媒体都予以转载。该报告认为,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操作应关注股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央银行作为调控货币总量的金融当局,如果置如此庞大的股市资金总量于不顾,显然有悖情理,但却不能因此认为股价变化应成为影响货币政策的决定因素之一。引起众多媒体关注的是,该报告建议,要正确处理信贷资金进入股市的问题,股票市场必将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一个重要渠道,银行信贷资金与股票市场之间的资金沟通不仅是必然的,也是正常的。问题的关键是如何建立和完善信贷资金与股市之间的联系机制。不过,我们发现,被媒体“狂炒”的这份报告,并不是什么新东西,早在8月份时央行就发表过这份报告的主要内容。如今央行官员重提这份报告,引起市场高度关注,充分显示了市场的心理预期。日前,国内金融高官已在释放信号,要推进资本账目开放,并引进外资进入资本市场。如果放在这一背景下,央行官员的报告无疑别有一番意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