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19行情是证券市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而2002年的5·19显然不会有奇迹发生,因为,虽然只有三年的时间,但宏观经济背景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济形势不确定
我国经济具有非常明显的周期性,1999年5·19行情所处的经济形势分析要追溯到1988年,当时我国发生较为严重的通货膨胀,年底中央采取了严厉的“治理整顿”,使之后的2年成为自改革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最慢的时期。1991年经济开始加速,但1992年就走向了过热,1993年7月政府“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经过4年的紧缩,1997年我国经济进入最低谷,国内有效需求不足,市场清淡,商品积压,企业开工不足,而下半年发生的亚洲金融危机无疑于雪上加霜,加剧了经济的下滑。1998年国家开始采取了一系列力度很强的扩张性经济政策,因此5·19行情的启动处于经济开始回暖的初期。
而2002年,宏观经济形势中不确定因素较多:一是世界经济衰退对我国经济增长构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不仅力度很大,而且持续时间有可能会较长。有专家认为,此次世界经济衰退是1973年石油危机后最严重的一次,全球经济的调整不可能在短期内完成。而我国经济增长外贸依存度非常高,接近23.1%。二是经济中主要问题已经发生变化,我国经济经过3年持续在7%以上的增长后,经济中虽没有过热的迹象,但主要问题已经不是5·19行情时的有效需求不足,而是通货紧缩。三是我国加入WTO后,面临政府管理方式、市场规则等游戏规则与国际接轨,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将在相当一段时间内将面临更大的经营压力。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2002年财政政策面临调整。扩张性财政政策一般是一个短期政策,但现在在中国已经持续了4年,长期化趋势降低了政策的效用,并且政府在集中资源方面的权利增大,不利于市场化建设,这一政策的调整是可以预见的。
资金供应多渠道
5·19行情所依靠的推动资金主要来自银行。1998年政府对宏观经济政策作出了大的调整,转而实行扩张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大量的银行资金通过正常渠道进入证券市场,使5·19行情波澜壮阔。
银行对2002年行情资金支持力度明显不如5·19行情,一是融资市场增长过快,1998年底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成交量为1978亿元,2001年达到了8082亿元,较1998年增长了3倍;1997年债券回购市场交易量为307亿元,到2001年已达到了40133亿元,增长近130倍;1997年商业银行承兑票据余额和贴现余额分别为1335亿元和581亿元,2001年分别为5112亿元和2795亿元,分别增长了2.8倍和3.8倍;1998年公开市场业务累计交易量为2827亿元,2001年达到16781亿元,交易量增长了4.9倍。二是银行呆坏帐继续增加,不良贷款率居高不下,这是我国加入WTO后银行提高竞争力短期内所面临的最大问题。1994年,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不良贷款占全部贷款的20%左右,到2001年底,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贷款为7万亿元,不良贷款为17656亿元,占25.37%。
因此,严格控制贷款是趋势,因此2002年银行大规模进入证券市场可能性很小。
不过,市场在经过三年的发展之后,对银行信货资金的依赖程度已大大降低。实际上,券商、基金正在不断的发展壮大,私摹基金也开始浮出海面。
统计数据显示,证券公司经过数次增资扩股,实力大大加强,我国现在证券公司101家,总资产765亿,比三年前强大了32倍之多;而基金管理公司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现有封闭式基金51家,开放式基金5家,其资本金近800亿元;而私摹基金在去年高峰期已达8000亿元,现在虽然有所缩水,但其对市场的影响力仍不容忽视。
另外,居民投资意识逐渐强化,15%的城市居民家庭持股,我国居民存款余额已近8万亿,这笔财富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投资的空间和机遇。
目前我国股市流通市值已达1.3万亿,一级市场云集资金就达6000—8000亿,股市资金多样化已经形成。
市场规模壮大
1995年之前国有企业发行上市比较少,从1991年到1995年只发行了283家,1996年到1998年为国有企业发行的实验阶段,3年共发行了462家,1999年为证券市场地位正式确立时期,年初市场管理部门对场外非法股票交易、证券交易中心、证券经营机构、期货市场及原有的投资基金进行了全面的清理整顿和规范,银证分离、信证分离工作比较顺利,因此5·19行情时的证券市场各方面处于快速发展的初步阶段。
到2002年证券市场已经具有一定的规模,连续几年的高速发展已经带来一系列的问题,如投资者结构问题、非流通股问题、券商竞争力不强、上市公司质地较差,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交易制度问题、市场监管不尽人意。解决这些问题在我国加入WTO后显得极为迫切。
总之,2002年股市行情的背景已经与5.19时大不一样,更多地趋向于证券市场的平稳发展,这不仅符合经济的周期性规律,而且也是经济、市场等方面高速增长中所累计问题在趋向平稳后的必然显现,解决这些问题是未来发展的需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