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至2004年对境内券商发展至关重要,笔者将这一时期称为前WTO时代。笔者认为,市场开放后,由于证券客户可以在更大的范围内选择适合于自己的证券服务商,境外券商将围绕着争夺客户,在构建并主导市场规则、市场理念方面和境内券商展开竞争,从这个意义上说,几年后境内券商的竞争要素将有可能发生转换。境内券商的规模、实力、运行体制和产品创新能力将在竞争中快速拉开差距,它们竞争的起跑线将在这一时期重新划定,笔者认为,境内券商竞争格局的形成将有如下特点。
其一,境外券商的进入和市场的开放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政策因素和国际资本市场环境是决定开放时间表的直接因素,加紧机制转型和人才储备是本土券商捕捉市场机会的先决条件。
同进入其他市场一样,境外券商进入中国市场的步骤和方式取决于对中国市场的理解和自身的战略需要,规模越大的券商越谨慎。它们进入中国市场将是一个渐进的过程。针对近期国内关于引进QFII制度,笔者专门征询在加拿大、美国学术界和证券界工作、关心中国的朋友的意见,他们表示,境外投资者在中国证券市场的投资,有一个前提,这就是对国内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和市场运行规则有充分的了解和信心,这需要一段时间。
其二,境外券商将以多种方式进入中国市场,但外国证券机构的进入,总体上不会导致境内证券服务市场格局出现根本性的变化,本土证券公司仍然占据市场领袖地位,但是,本土证券公司的两极分化将会加剧,强者愈强,弱者愈弱。
以日本为例。日本证券市场国际化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几经争夺之后,目前以野村为首的本土券商已经牢牢主导本土市场的控制权。据最新资料显示,2001年证券类和资产管理类业务排名中,野村证券、大和证券等遥遥领先于美林、高盛等公司。
其三,境外证券机构的进入将部分导致市场分化,但是经纪业务是前WTO时期本土券商竞争的主战场。
境外券商将主要进入那些能够发挥其业务、客户和产品等资源的潜力的领域,或者是进入壁垒比较低的领域。从目前的趋势看,外资券商进入将主要集中在公司股票债券融资、资产管理和大型项目并购方面。这些境外券商通常以机构客户和大型项目为目标,这和境内大型券商的定位一样,双方会很快在这一领域短兵相接。从各国经验看,境内外券商投行领域的合资合作似乎不易持久。在经纪业务方面,外资券商的渗透可能主要集中在对境外投资者的批发型经纪业务方面,对本土经纪业务通常威胁不大,这一领域的竞争主要在本土券商之间展开。这意味着,经纪业务将继续成为前WTO时期国内券商竞争的主战场。
其四,中外券商的地域扩张和业务渗透方向将与产业资本的流动方向密切相关,业务机会也将由此产生。
境外投资企业对在中国市场融资、理财和资产重组等金融服务业的需要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这是一块新的、潜力极大的市场,它的发展将构成境外券商进入中国资本市场的方式和节奏重要依据,这一市场也必将成为中外大型券商争夺的焦点之一。境内券商要提高在这一市场上的份额,需要回答的问题很多,尤其是在客户服务理念与方式、人力资本管理和运行体制等方面需要需要提高档次,要下很多功夫。
最后,境外券商的进入将导致市场理念和利润水平发生变化。
新的客户服务理念强调与客户共成长,强调客户服务的长期性和高层次性,这些正是机构客户所希望的。这些机构客户一旦被锁定,就不轻易变动。如欧美一些老牌券商与客户的合作可以保持几十年不变,境外券商将凭借这种客户服务理念和机制的优势,与境内券商争夺大客户。从已有的资源和硬件条件看,目前很多境内券商已经具备这种业务策应能力,但缺乏有效整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