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管理层接连推出了允许国有股、法人股向外资转让,以及QFII于12月1日实施的利好,但市场的反应却是无动于衷,甚至当“利空”来对待,大盘不升反跌。从去年10月23日国有股暂停减持,到今年的6.24,再到上周的QFII推出,市场对利好的反应一次比一次弱,到底出了什么问题呢?今后该如何对待“利好”呢?
有个耳熟能详的童话故事,就是“狼来了”的故事,贪玩小童第一、第二次谎称狼来了,大人们信以为真,放下手中的活儿来打狼,结果都扑了个空,凡事不过三,到第三次狼真的来了,小童的话就没有人信了,结果被狼吃了。对于前两次出台的利好,投资者都相信了,但冲进去的“下场”却是被套,到第三次再出“利好”的时候,人们自然产生“条件反射”,于是选择的是出货而不是进货,那大盘焉有不跌之理?这就是不讲信用而付出的沉重代价!
上市公司失去了信用,上证指数(相关,行情)失去了信用,现在连“利好”也失去了信用,一个失去了信用的市场是很难搞好的。二千多年前商秧变法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先建立信用,朝廷遵守承诺重赏了第一个搬木头的老百姓,于是变法得以顺利施行,目前当务之急是重树“利好”的信用,只有代表最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利好才是真正的利好,人们才会相信,并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真正代表最广大投资者利益的利好,有时候会牺牲某些部门和团体的利益,如停止股票供给、减税、大股东和管理层违规要用其私人财产赔偿等。股市太需要“三个代表”了,“三个代表”落实得好,投资者就有信心,投资者的信心来了,不出利好股市也会涨。“利好”失灵,是有深刻原因的,谁也不会跟自己的血汗钱过不去。多为投资者着想,使股市每年的分红额超过融资额,给投资者实在的回报,这才是真正的利好,而且这个利好是百试百灵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