坏账被低估 美国经济暗藏数字陷阱
http://business.sohu.com/
|
|
对于关注国际资本市场以及在国际资本市场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关注经济数据,是判断决策的必修功课,是做市、判市的筹码。最近在对汇市美元的观察中,在考量美元坚挺程度的时候,从一些经济数据中发现很大的隐忧,当我们看见市场最近常常引用一些数据,表明美国金融系统稳定,或者用来说明美国经济景气复苏的时候,完全有必要,对这些漂亮的数据,保持一份高度的警惕。
美国银行坏账被低估
美国银行坏账率保持在0.6%到0.8%的低水平上,是一个被广泛引用的数据,并被认为这是美国股市两年来经历巨幅下跌,却没有引发金融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美国1933年通过了《格拉斯———斯蒂格尔法案》,实行银行与证券的分业经营、管理,以便尽可能防范在1929年开始的经济大萧条中,4年时间就倒闭了约9000家银行的事情再次发生。
事实上,自70年代后,出于竞争需要,美国银行仍然通过很多“金融创新”的形式介入了证券投资领域,以致最后为了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1999年美国国会通过了《金融现代化服务法案》,为金融混业经营打开了大门。尽管美国银行介入证券领域,还有非常严格的限制,但在经历如此大的股市爆跌后(纳斯达克股市更是超过了80%的跌幅),银行可以丝毫不受影响,基本是不可能的,尤其是在安然等一系列“500强”公司出现大量财务丑闻后,企业经营环境和诚信基础恶化,更不可能不冲击到银行。而迄今为止,美国银行还没有爆出大型问题,值得高度警惕;同时,即使这样的数据仍然完全真实可靠,也要看到该数据的另外一面,也就是1933年前后,美国银行控制美国金融资产约60%,现在却不足25%,所以,银行系统安全,也已经不能完全等同于整体金融是安全的。
房屋销售被高估
美国今年房屋销售数据持续旺盛,比如7月新屋的销售年率增长速度就创了历年来最高。这些数据的强劲表现,目前常常被市场利用为“景气”指标,并引发股市、汇市、期市等大幅上涨。
我们不应该忽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一数据。实际上,恰恰是在经济不景气的微妙时机,消费者和投资人选择房产作为比美元、股票等金融资产更可靠的保值手段,并且“恰逢”美国利率连续12次降息,利率连创新低,完全可以刺激市场“此时不买,何时买”的需求,所以,这一数据向好,恰恰很可能是避险心理引导的消费、投资行为增加所造成的。
再看远一点,美国经济一旦不能如预期提振,甚至因为战争、恐怖事件等引发经济崩跌,这些低息贷款的购房,将来很多要成为美国银行沉重的负担,经济不景气进入后期阶段,购房者的收入水平、消费能力都将急速锐减,所以,看一个即使真实、良好的经济数据,也要警惕它的另外一面。
消费信心指数失真
美国GDP的2/3是靠消费拉动,所以消费者信心是最敏感的神经之一。美国密歇根大学11月消费信心指数初值比10月的80.6上升到了85,于是就有纽约的经济学家出来讲话了:“股市最近已经上涨,就业形势正逐步改善,而物价继续保持低水平。如果这些情况得以保持,消费者将继续消费,经济增长将加速。”实际上应该看到,10月的这一数据,已经是从1993年9月以来的最低水平。而观察经济,除了看数据,其实更多应该有一些真实的体会。比如在11月下旬,由《财富》杂志召开的财富全球论坛年会上,据报道这是迄今为止话题最为沉重的一次。CEO们再也没有像往届那样乐观、高调地谈论全球化、竞争、并购与扩张,而是谨慎地讨论着过去从来没有讨论过的主题——财务欺诈、经济衰退、恐怖主义与商业活动、战争与经济,很多CEO热衷的话题甚至是如何给员工发工资,如何与员工相处等。
2000年底至今,华尔街上的各大证券公司已经裁员共3.2万名,占到了员工总数的8.8%,而且大幅裁员还在进行之中。再看美国今年11月的失业率,已经从上月的5.6%猛升到目前6%的水平。所以,在一个更为宏观和真实的环境中,去理解一些局部的经济数据向好,就不会轻易得出景气复苏的结论,对这些不时显示良好的经济数据,即使它是完全真实的,也应该保持高度警惕,尽可能看到真实数据的另外一面。
我们不能臆断美国为了支撑市场人气,会粉饰部分经济数据,但如果有一天有些数据爆出失真的丑闻,我不会感到奇怪。值得警惕的是,美国千万不要爆出什么金融丑闻和数据统计丑闻,将来出现这样的情形,其对市场的冲击决不亚于“9·11恐怖袭击”。
|
2002年12月16日15:24 |
|
|
最新资讯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