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网上交易软件
·网上交易
·客服电话:8008205158

财经首页 | 滚动 | 国内 | 国际 | 专题 | 沙龙 | 产经 | 企业 | 经管 | 外汇 | 理财消费 | 在线315 | 在线兴业 | 酒城| 会展 | 道琼斯
股市首页 | 要闻 | 快报 | 个股 | 上市公司 | 机构 名家 | 热点 | 数据 | B股 基金 期货 | 论坛 | 网上交易 | 俱乐部: 记者 股民
我的搜财
用户名 密码
个股查询
财经搜索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观点与焦点 >> 市场评论
国有股减持:敢问路在何方?
http://business.sohu.com/
作者:[ 肖建军 ] 机构:[ 国信证券 ]
两份不同的减持方案,得到的是同样的结局,都因为市场的坚决反对被迫取消,国有股减持遭遇前所未有的尴尬与对抗。那么能否找到能够让市场接受的多赢方案,国有股减持路在何方呢?

  抛开减持方案的具体内容存在什么样的缺陷不谈,从某个角度来看,国有股如何减持只取决于国有股东单方面的意愿,但这种减持行为因为撼动了中国股市10多年以来赖以形成与发展的重要基石(即部分股份流通的体制)从而对股市产生巨大的冲击。这样就产生了股市能否接受的承受能力问题,因此减持也就不应该是单方面的行为。而迄今为止的两份减持方案之所以激起市场的反抗正是因为方案的设计只有单方面意志与利益的体现。股市的暴跌不过是矛盾的体现,矛盾的激化反映出国有股东与市场投资者之间利益之间的巨大反差,因此减持受阻也就在所难免。

  如果一定要区分两份方案对股市的影响有什么不同的话,前一方案出台的时候股市正值过热,受到挤泡沫与加强监管的政策调控,因此部分人认为它不需要为股市的暴跌负责,而后一方案出台的时候股市正处于暴跌以后的低迷阶段,照样能够导致股市暴跌直至出现崩盘的危险,再明白不过地反映出国有股减持对股市冲击有多大。另一个重要区分是前一方案因为混杂在监管、违规、黑幕等众多原因中,因而能够生存半年之久,而且通过部分新股发行与增发得以部分实施。而后一方案仅仅见诸网站一天就不得不收起来。

  从本周四证监会召开市场分析座谈会透露的信息以及部分媒体的传闻来看,国有股减持短期内推出新的解决方案再读推出的可能性大大降低。其原因之一是这个问题实在太复杂了,对股市的影响太大了,需要更充分的考虑与准备;原因之二是由于国有股减持问题的不明朗造成股市的持续低迷不仅投资者不能接受,管理层从发挥证券市场的各项功能考虑也难以接受。

  那么国有股减持这个一度最为迫切的问题到底会怎样解决呢?我们分析出路无非两个:或者将这一问题无限期推迟解决;或者国有股东在减持条件上最大限度地让步,使新的方案能够被市场所接受,但问题也不是简单的一个让步就解决了的,新的方案还是要对全面的影响做出审慎的评估也需要时间,市场不可能接受无休止的“试错”。

  为什么不能将减持问题暂时搁置呢?是否箭在弦上就一定得发,箭真的就已经在弦上拉紧了吗?随着讨论与争执的升级,越来越多的人发出这样的置疑。

  入世不是理由,即使对外资开放,国有股减持与全流通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可以解决的,外资也必须接纳中国股市这样的历史与背景。补充社保基金也不是理由,减持与社保本来就不是必然联系的事情,在国有股减持上设置多目标,只会让问题的解决更加复杂,难以找到正确的方法,不会增强其意义或紧迫性。那么减持还有什么紧迫的理由呢?除非国有股东急于套现,而投资者最反感的就是不择手段的圈钱行为,不管是上市公司,还是国家。因此如果觉得问题难以在多赢的前提下解决,暂时搁置,等待更成熟的机会不失一种务实的考虑。

  国有股东能否在减持条件上最大限度地让步呢?市场所期望的不过是希望国有股能按净资产值进行减持,因为考虑历史的因素,这样的减持对国有股东来说已经极大地实现了国有股权的保值增值。最近也有这方面的传言出现,说国有股最终按照净资产值减持的可能性较大,这是国有股减持取得突破最有可能的方案,因为相对于市价减持或折价减持来说,按净资产进行减持依据更为充分,也是目前投资者比较能够接受的方案,对减持双方的利益都能给予保障。如果能够做到这一步,可以说已经朝追求多赢的目标迈进了一大步。但即使如此,仍然存在庞大的存量非流通股上市流通的节奏、新发行股份的上市公司如何实现全流通等问题。因此要走的路还有很长。

  最后重申一点,国有股减持已经对股市的运行造成了很大的冲击和困扰,现在股市在管理层的安抚之下刚刚获得止跌回稳的机会,有机会逐步活跃起来。希望政策的制定者对后续的政策举措,包括国有股减持问题慎重行事,避免对股市过多的冲击。

 
2002年2月1日16:59

我来说两句

相关文章

机构相关文章



搜狐首页 >> 财经首页 >> 观点与焦点 >> 市场评论
投稿须知
  • 搜狐财经面向国内外网友征求稿件,对所有来稿用户,一旦采用稿件累计到一定数量,我们将在搜狐财经频道为您建立个人专栏。
    来稿以电子邮件纯文本方式寄至 stock@sohu-inc.com,对于确有需要用附件形式来稿的,请提前电告:010-65062160-6673;请注明作者姓名、联系方式。
  • 市场评论


    本网站提供之资料或信息,仅供投资者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
    搜狐财经频道联系方式:热线电话 (010)65102181转6835电子邮件 sunnyjia@sohu-inc.com
    Copyright © 2002 Sohu.com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