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市两地于上周终于摆脱了春节前后的整理格局,股指出现了调整以来最有力度的,量价齐升的弹升行情,盘中个股非常活跃,纷纷向上拓展空间。在深深房、深宝安等深圳本地股率先大幅扬升后,其赚钱效应在盘中迅速扩散,形成了一个以个股个性化表现为主,板块群体轮动为辅的局面。但是笔者在大盘、个股上行的过程中,却发现一个反差现象,即已从 看,一些业绩良好,或者被人们较为认可的绩优股,并没有在此番行情中有出色的表现,有些甚至落后于大盘,如年报每股收益 客车、 中兴通讯等,均表现平平。这也使得投资者颇感疑惑,所倡导的投资理念与现实情况发生了背离。确实年初以来,崇尚绩优、成长的呼声日渐高涨,但想要在盘中真正得以体现,笔者以为,时机还未成熟,至少在此波行情中不会明确体现,因为一个良好的投资理念的形成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育,今年可能只是一个过渡性时期,主要依据如下:
首先,选择绩优,投资成长的关键,在于信息披露的真实性和公开性,也就是说要让广大投资者先搞清楚究竟何为绩优?何为成长?银广夏当初不是被捧为中国第一绩优成长股吗?在一个不太规范的市场里,奢谈绩优、成长,并不可靠。因此,在此之前,首先是要恢复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信任程度,只有对上市公司普遍有了信任感,那么投资理念才会逐渐地树立起来。而 是一个重树信心的过程,因此绩优股和成长股还不会受到普遍追捧。
其次,由于去年下半年主力机构普遍被套,因此决定了今年上半年的行情将主要表现为自救和持仓结构的调整。在这种情况下,绩优、成长的投资热情缺乏资金面的有效支撑,只有当主流机构的持仓结构调整结束,该抛的抛了,该留的留下了,一大批个股完成了最后的疯狂,而绩优成长股大都进入价值低估区,届时股市的重头戏才会放到绩优股上来,一波真正意义上的行情也就水到渠成。但这一切都需要过程。
最后,就市场属性而言,机会与风险并存,高风险往往意味着高收益的预期,而低风险则只能获取相对稳定的平均收益。管理层的义务只是在规范、监管的前提之下,充分揭示市场风险,使全体投资者在"三公"原则下了解所投资对象的各种信息。在明确风险的前提下,让投资者自己来把握风险与机会的关系。激进者宁可承担较高风险去追逐超额利润,稳健者则在控制风险的情况下进行增值保值,那完全是自己的事情。因此除了一个正确的理念之外,还有一个价值与价格的关系问题,这方面市场的身传更比媒介的言教更为直接。可以这么说,一个被投资者公认为绩优成长的上市公司股票,在二级市场上的股价绝不会被低估,而往往被高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今年,特别是上半年,盘中个股的运行仍不会是绩优成长股的天下,而更多地仍将体现在题材的运用和把握上。只有在上市公司的诚信、法人治理、业绩水平达到一定程度,真正的投资理念才会逐渐形成。因此作为投资者,最重要的是把握好重树理念和实际操作的关系,把握好短中期操作和中长期投资的关系。千万不要错位,用明天的投资理念来指导今天的具体操作。
作者声明:在本机构、本人所知情的范围内,本机构、本人以及财产上的利害关系人与所评价的证券没有利害关系。
文章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文责自负。读者据此入市,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