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绕着开放式基金是否面临巨额赎回压力,在近期出现不小争议。一种观点认为,大多数开放式基金跌破面值,意味着赎回压力逐渐增加;另一种观点则截然不同,称“‘巨额赎回’属子虚乌有”,相反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准备逢低介入。当然,在这场争论中,基金管理公司坚定地给自己鼓劲,否认“赎回风暴”将来临。
开放式基金究竟有没有赎回压力?显然,需要用事实来说话。有关数据显示,第三季度开放式基金大部分出现净申购,个别的基金出现数量不大的净赎回。赎回情况最严重的是鹏华行业成长,这实际与其净值表现相关。鹏华行业成长的单位净值在不到半年的时间,下降到0.9402元,跌幅近6%,其基金份额也由成立之初的39.77亿份,下降到38.6亿份,出现1亿多的净赎回。较之鹏华行业成长,南方稳健、华安创新同期净值减少仍出现净申购。
根据《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的规定,开放式基金单个开放日中,基金净赎回申请超过基金总份额的10%时,才被视为巨额赎回。鹏华行业成长封闭期打开后4个月,净赎回率为2.7%。严格按管理层的标准判断,还算不上遭遇巨额赎回。然而,鹏华行业成长的净赎回,足以给基金管理公司敲响警钟。申购与赎回表明投资者对开放式基金的选择态度,在两种情况下难免出现赎回。一是投资者对后市普遍看淡,明知大盘还有较大的下跌空间,势必有投资者要求赎回。这种情况的出现往往在大盘调整前期,由此被视作开放式基金具有“助跌”的作用。二是投资者对某只开放式基金的表现失去信心。开放式基金数量的增多,势必加剧基金间的竞争,显示出优胜劣败机制的作用。鹏华行业成长遭与众不同的净赎回,主要是净值表现明显落后其他开放式基金。
鹏华行业成长的基金经理在解释净值下跌时称,对“6.24行情”准备不足是净值欠佳的主要原因。另有市场人士称,鹏华行业成长时运不济,发行之后就遇上管理层改变新股发行方式,全部采用二级市场配售的形式,失去了前几只开放式基金获取“原始积累”的新股获利机会。但从中小投资者的角度看,上述说法无法减少由鹏华行业成长净值下跌带来的心痛。国泰金鹰与鹏华行业成长差不多同一时期发行,两家还曾因发行期部分重叠打起营销仗。而截止到10月25日,鹏华行业成长的单位净值较国泰金鹰落后0.0459元。可见,埋怨市场不景气及时运不济都是托辞。既然基金经理准备不足,自然有投资者要求赎回。
开放式基金现在没有遭遇普遍的净赎回,很大程度上是因投资者对后市不乏信心。在上证指数(相关,行情)已跌至市场公认的底部区域时,赎回压力继续大幅增加的可能性较小。但若市场上恐慌心理增多,赎回压力就可能随之上升。对开放式基金来说,轻视赎回压力只能称之为盲目的乐观。其一,市场回暖后的赎回压力将增加。如同投资股票一样,被套初期选择割肉认赔的投资者毕竟少数,反而是基金净值上涨较快时可能会面临更大的赎回压力。赎回压力不仅来自获利回吐,而且包括赚回成本就出局的资金。从这一点上说,鹏华行业成长更大的赎回压力还在后面。
其二,非市场化营销给赎回埋下隐患。开放式基金纷纷把首次募集金额视为互相竞争的砝码,非市场化营销手段频频出现。这部分资金购买的动机不同,出局的主动性相对较强。若今后出现赎回有利的条件,当初的非市场化营销将使赎回金额进一步放大。
其三,基金间竞争加剧给赎回推波助澜。开放式基金数量的增加,特别是合资基金的即将问世,使基金投资者更便于挑挑捡捡。与此同时,各基金纷纷调低赎回的门槛,甚至推出赎回零费率。这些竞争因素对运作能力和服务质量较差的开放式基金,不是一个好消息,意味着优胜劣败后的赎回压力凸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