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6·24行情以来,大盘已经调整将近四个月,至目前似乎仍然没有结束的迹象,周四沪市大盘单边式下跌的中阴线又再度使市场看空气氛浓厚。
现在市场关注的焦点就是大盘的调整底部在哪里,有的说1480差不多,有的则看到1450,而悲观一点的可能看到了1300点附近甚至更低,预测点位基本以今年的几个低点位置为主,偏重于技术面的分析。我们认为在讨论大盘底的时候,必须首先要考虑以下两个问题:
首先是市场的供需关系。就拿扩容的节奏和规模来看,"十一"长假前后就有三家新股发行和上市,其中还包括了中国联通(相关,行情)此类超级航母,本来市场预计在联通上市后扩容压力可能会放缓一些,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本周又有三家新股发行,同时老股中的深桑达、南钢股份(相关,行情)、唐钢股份(相关,行情)又要增发,如果再加上燕京啤酒(相关,行情)发行可转换债券,大家已经明显感觉到近期市场的扩容速度不仅未放缓,而且还有提速的迹象。这还是已经发行上市以及刊登了公告的,未刊登公告或者说后面的拟准备上市的新股可能还会比较多,因为今年上半年由于讨论国有股减持问题而客观上影响了新股的发行数量,那么下半年尤其是四季度,为了完成全年的额度,扩容提速可能还是无法避免。而与此相对应的资金面的扩容则似乎进展缓慢,就拿证券投资基金来说,封闭式基金的发行基本已停止,而近期几家新的开放式基金尽管完成了发行,但额度离预期有较大的差距,两相相比,市场的供需关系已经失衡,阶段性的供大于需的矛盾可能短期内无法解决,如果再把年关资金收紧的因素考虑进去,大盘可能还会面临较大的压力。
其次是增量资金的入市。如果回首此轮自6·24以来的调整行情,大家同样可以发现,每次的反弹均告失败,问题就在于运作反弹的资金主要属于场内的存量资金(这一点可以从老热点的不断活跃中得到体现),由于存量资金带有自救的倾向,因此反弹的力度和高度就会比较有限。实际上经过几次三翻的反复后,市场也已经清楚仅靠存量资金是无法产生转机,只有依靠增量资金大规模介入才能改变大盘较长时期的弱势格局。而直到现在似乎仍然没有看到增量资金规模入市的迹象,如果量能萎缩的现象继续下去,那么大盘的调整周期可能还会延长。按照以上的分析,我们认为单纯地从技术面去研判大盘的底部意义似乎并不是太大,只有解决了市场的供需矛盾以及增量资金开始规模入市后,市场的底部才会真正出现,而这一切将以持续放量的方式在盘面中直观地体现出来,只有这样市场才会具备大的参与价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