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现状产量稳居世界第七
今年产量达1350万吨
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我国塑料工业以塑料加工为核心,包括塑料用合成树脂、助剂及添加剂、塑料加工机械与模具在内的整个塑料工业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塑料制品产量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0%以上,高于同期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
据统计,1949年我国塑料制品总产量仅为200余吨,1958年为2.4万吨,1965年为13万吨,1979年为94.8万吨,1988年为354.2万吨,1996年达到1534万吨,2000年已接近2000万吨,在世界各国塑料制品总产量排名中稳居第七位。
近几年来,我国塑料制品产量始终保持在每年1500万吨以上(按乡镇及乡镇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统计,在轻工20个行业中,塑料制品行业的主要经济指标排序情况为:工业总产值位居第二,工业增加值位居第三,工业销售产值位居第二,出口交货值位居第二。塑料行业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之一。
2001年世界经济不景气,但我国塑料制品行业产销两旺,形势喜人,多项经济指标同比都处于平稳增长状态。据统计,该年全行业按国有和年产品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累计完成塑料制品产量1185.3万吨,同比增长13.1%;累计完成工业总产值2043.86亿元(按照97年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14.9%;产品销售收入2005.9亿元,同比增长15.3%,实现利税154.7亿元,同比增长22.1%,利润总额91.6亿元,同比增长31.1%。塑料制品产量从地区分布上看,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省:广东319万吨,浙江194.6万吨,江苏131.8万吨,山东80.4万吨,河南55.7万吨,福建53.6万吨,辽宁52.8万吨,河北49.7万吨。从增长速度看,西部地区增速较快,青海同比增长108.9%,内蒙古同比增长40.2%,新疆同比增长33.8%,山西同比增长23%,重庆同比增长22.9%,四川同比增长20.1%。2002年预计,按2001年口经统计的塑料制品产量将超过1350万吨,经济效益的多数指标也将好于上年。
加工企业全国布点
我国塑料制品加工能力1997年底就已经达到2130万吨。分地区的生产能力为:华北地区加工能力200万吨,占总能力的9.4%;东北地区加工能力113.18万吨,占总能力的5.3%;华东地区加工能力681.41万吨,占总能力的32.2%;华南地区加工能力970.58万吨,占总能力的45.5%;西南地区加工能力117.12万吨,占总能力的5.5%;西北地区加工能力47.41万吨,占总能力的2.3%。按省顺序,生产能力前4名是:广东省736.38万吨,浙江省210万吨,江苏省147.35万吨,山东省124.6万吨,4省各自的加工能力分别占到全国总能力的34.5%、9.8%、6.9%和5.8%;4省合计的加工能力占到全国总能力的57%。
从事塑料加工的企业,1997年底按乡镇及乡镇以上全部独立核算工业企业口径统计,总数为19427个。其中国有或国有控股及集体所有制薄膜制造企业2108个。板、管、棒等制品企业2349个、丝绳及编织制品企业2209个、泡沫塑料及人造革、合成革制品企业1750个、包装箱及容器制品企业1346个、日用塑料制品企业1570个,此外还有为数众多的私营和个体企业,有的规模也不算小。全国上述企业不仅总加工能力达到年2000万吨,而且总产量也接近年2000万吨,这说明无论是从行业规模上看,还是从塑料制品总量上看,我国都已步入世界塑料制品生产大国的行列。
产品供给多种多样
我国目前生产的塑料制品,主要品种有塑料薄膜、塑料棒管材及日用塑料制品。2001年塑料薄膜产量242.55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量的12.51%,塑料棒管材产量121.40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量的10.24%,日用塑料制品产量128.79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量的10.87%,另外还有塑料板片材产量78.81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量的6.65%,泡沫塑料制品产量53.96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量的4.55%,塑料包装箱及容器产量53.76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量的4.54%,塑料人造革产量11.22万吨,约占塑料制品总量的3.66%,其它多种塑料制品,约占总量的25%。近年来,塑料制品在建筑领域的应用迅速推广,塑料棒管材、塑料板片材和泡沫塑料产量增长很快。塑料棒管材2001年产量首次突破100万吨达到121.4万吨,比上年增长62.7%,塑料板片材产量达到78.81万吨,比上年增长20.3%,泡沫塑料产量达到53.96万吨,比上年增长49.3%。此外,塑料薄膜、塑料人造革和塑料包装箱及容器的增长也都很快。
存在问题中外企业差距甚远
总体装备水平低
近年来,我国虽然加快了塑料企业的技术改革步伐,但在实施技改的企业中,只有少数采用了进口设备和技术,多数仍以国产设备和工艺为主。而少数引进的设备和技术,又往往并不是最先进的。目前,BOPP、BOPET、BOPA和BOPS的生产设备以及宽幅回辊压延机等全靠从国外成套引进,滚塑、气体辅助注塑等技术仅有少数企业掌握。除几十家大型国有塑料企业集团拥有先进设备外,绝大多数塑料加工企业仍然以国产设备为主。正在使用的设备中大约有20%属于高能耗、低产出的设备,本应淘汰,但因种种原因至今还在使用。
中低档产品多
我国塑料工业存在着中低档产品多,高档与配套产品少,通用技术产品多,高技术、高附加值产品少等问题。由于宏观调控力度不够,致使企业盲目上生产线,造成企业开工率不足,如铝塑复合管产品在短短几年中就有100多家企业的几百条生产线投产,造成严重供过于求。中低档长线产品生产严重过剩,如编织袋、贴墙纸等产品。一些高档产品仍需大量进口,如鞋用人造革、香烟包装用BOPP薄膜,4--6微米电容器薄膜、复合包装用的新型基材以及许多工程塑料制品等。
科技投入不足
1993年至2000年的8年间,我国陆续花费了135亿美元,引进了一定数量的国外技术和设备。但迄今为止,由于科技力量投入不足,依靠自己的力量研究成功的工艺技术并不多,仅有的一些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比例还不足20%,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塑料制品数量很少。这些,都严重制约了我国塑料工业向更高的目标发展。
企业规模偏小
我国年产量在万吨以上的大、中型塑料制品企业中,只有少数企业的产品代表了行业的最高水平,但其规模与国外同行业企业相比,仍然明显偏小。如现有的佛山塑料、河北宝硕、常州塑料、湖北凯乐、湖南安塑、烟台万华(相关,行情)、大连实德、吉林喜丰、新疆天业(相关,行情)、福建亚通、广东广洋、四川川路、山东三塑、安徽天安、合肥国风、贵州润丰等16个企业集团的产值合计仅占全行业总产量的10%,其规模与国外同类企业相比相差甚远。
重点关注工程塑料和塑料管潜力大
受拉动内需及扩大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影响,在塑料行业中工程塑料和塑料管行业增长最快。要达到全面小康的目标,就要建设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现代农田水利建设是以塑料管替代钢筋水泥管为主流趋势。
石油危机之后的下一个危机便是水。在全国总用水量中,灌溉用水占70%,灌溉节水需要大量塑料器材。据水利部门的初步规划,到2005年,节水灌溉工程面积要在目前2.5亿亩的基础上新增1.4亿亩,需要各种塑料节水器材如管材、管件等塑料150万吨。
全面奔小康就要不断提高人民的居住环境和房屋质量。而工程塑料是第四代新型建材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能大量代钢代木,而且还具有节能节材、保护生态、改善居住环境、提高建筑功能与质量、降低建筑自重等优越性。另外,随着农村城市化、市场国际化的步伐加大,工程塑料和塑料管在水泥、化肥、粮食、食品、饮料、药品、洗涤用品、化妆品等领域都有很大市场。其需求量在未来的几年内还将大幅度地增长。此外,汽车、通讯、交通等领域工程塑料和塑料管的应用也是极为广泛的。工程塑料拉动内需政策的最大受益者工程塑料可分为通用工程塑料和特种工程塑料两大类。通用工程塑料通常是指已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的、应用范围较广的5种塑料,即聚酰胺(尼龙,PA)、聚碳酸酯(PC)、聚甲醛(POM)、聚酯(主要是PBT)及聚苯醚(PPO)。而特种工程塑料则是指性能更加优异独特、尚未大规模工业化生产或生产规模较小、用途相对较窄的一些塑料,因国内在这一领域几乎为空白,只有非纤维用PET及聚氨酯有生产,故下面暂用非纤维用PET及聚氨酯代表特种工程塑料。1、通用工程塑料2000年我国通用工程塑料消费量已达到约33万吨,其中聚酰胺12万吨,聚碳酸酯7万吨,聚甲醛9万吨,PBT4万吨,聚苯醚1万吨。但国内工程塑料的生产量远满足不了需求,我国聚碳酸酯年需求量已达7万吨,而国内生产量尚不到1万吨。聚甲醛年需求量增长也较快,预计2002年和2005年需求将分别达到11万吨和12万吨,1999年和2000年聚甲醛进口量分别达到9.06万吨和近10万吨。聚苯硫醚年需求量约为2000吨,也主要依赖进口。预计2010年聚苯硫醚需求量将达到1.3万吨。
2、非纤维用PET树脂和聚氨酯国内PET主要用于生产聚酯纤维,工程塑料消费量不大。非纤维用PET树脂总消费量约18万吨/年,其中瓶用PET树脂已形成生产能力约18万吨/年,目前年消费量约12万吨,2000年以前,瓶用PET树脂生产能力可达到30万吨/年左右,基本可满足国内需求。PET薄膜生产能力约9万吨/年,消费量约6万吨/年左右。1998年聚氨酯材料消费量约70万吨,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需求量分别为25万吨和30万吨,而目前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生产能力仅为7.4万吨/年和23万吨/年。目前国内聚氨酯原料--异氰酸酯和多元醇的供应十分紧张,每年均有大量进口。到2005年中国聚氨酯需求量将超过120万吨,国内聚氨酯原料的供求矛盾将更加突出。
3、据业内专家估计,今后几年工程塑料制品增幅可达12%,其市场需求潜力巨大。从全球范围看,工程塑料的消费大致为:电子电气约占30%,机械占20%,日用品占30%,汽车及其他行业占20%。我国工程塑料市场将在以下几方面得到快速发展。首先,预计今后主要用于冰箱、冷柜、洗衣机、空调以及小家电产品所需的各种工程塑料制品将达60万吨。其二,预计2005年我国汽车行业需要各种塑料配件将达40万吨。其三,邮电通信用各种电缆料,铁路和公路建设用各种工程塑料预计总的需求量约为450万吨。其四,工程塑料在轴承上应用广泛,开发利用空间很大。
4、外资并购将在工程塑料领域展开我国工程塑料长期依赖进口为外资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基础。据海关进出口统计表明,即使在发生亚洲金融危机的1998年,我国工程塑料进口量仍平均占到消费量的80%以上,如当年进口聚甲醛6.34万吨,聚碳酸酯10.88万吨,尼龙树脂切片4.51万吨。目前国内工程塑料自给能力极低,市场供应几乎完全依赖进口,2000年我国净进口5大工程塑料原料树脂已达36.5万吨,进口ABS树脂144.2万吨。我国已连续3年成为世界最大的工程塑料进口国。这种状态势必为外资并购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前景。
中国在工程塑料领域旺盛的市场需求使得许多国外工程塑料生产厂商纷纷驻足,将中国内地作为其重点销售市场。早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跨国公司就陆续在中国投资建厂。世界最大的工程塑料生产企业美国GE公司于1994年在广东独资建设改性造粒装置生产PC(聚碳酸酯)及其合金;杜邦公司也先后在1994年、1997年建设PA(聚酰胺)、POM(聚甲醛)的改性造粒装置;法国罗纳普朗克公司、韩国LG化学都在国内合资建设了PA改性与ABS装置。德国拜耳公司与上海氯碱化工(相关,行情)股份公司合资建设10万吨/年PC项目得到国家批准,计划2004年一期工程投产。另外,日本宝理塑料和帝人化成均有意在我国投资,建设POM和PC装置。面对这种现状,我国在工程塑料工业"十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工程塑料行业的发展要根据产业化程度高低,采取不同的策略。塑料管钢筋水泥材料的最好替代品塑料管在建筑塑料中的用量最大,产品品种也较多。不同的塑料管的主要应用领域不同。目前用量最大的为实壁UPVC管;其次是PE管。近几年来,XPE、PAP、PP--RE及SP管发展也很快。据有关部门统计,到2001年底我国管材生产线约2000条,其中引进设备约占15%。2001年各种塑料管材的生产能力为165吨/年,实际产量为100万吨,其中UPVC管材50万吨,占50%;PE管材36万吨,占36%。我国塑料管在过去10年内发展速度平均为15%,预测今后10年仍将快速增长。到2005年,在全国新建、改建、扩建工程中,建筑排水管道70%采用塑料管,建筑雨排水管道50%采用塑料管,城市排水管道20%采用塑料管,建筑给水、热水供应和供暖管道60%采用塑料管,城市供水管道(DN400mm以下)50%采用塑料管,村镇供水管道60%采用塑料管,城市燃气管(中低压管)50%采用塑料管,电线护套管80%采用塑料管。塑料管道在全国各类管道市场中占有率将达到50%以上。因此,预计今后5年内,我国塑料管总量平均年增长速度为20%,到2005年总产量达到160吨。
防治水污染形势迫切,塑料埋地排水管发展潜力巨大。我国过去对于环境保护不够重视,排水管的建设投资一直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传统上排水管主要采用价格最低的平接口混凝土管,很少使用塑料埋地排水管。目前塑料埋地排水管的市场刚刚开始起步,随着我国越来越重视对于环境的保护以及对埋地塑料管研究试验和标准、规范制定工作也逐步有了一定进展,塑料埋地排水管行业将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目前部分塑料埋地排水管生产企业的产品已经处于供不应求状态。
我国能源的"燃气化"和快速发展的城市天然气将带动塑料燃气管的发展。近年中国在新疆、四川、青海、陕西和东海都开发出储量巨大的天然气田,国家正在建设跨越全国的天然气输送管网[最近中国宣布投资建设从新疆到上海的天然气输送管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仅是其中的一部分]。此外中国已经开始建设从广东沿海进口天然气的南方天然气输送管网,还要启动从俄罗斯进口天然气供我国东北地区的项目。所以天然气既将成为多数大中城市的主要能源。按我国城市天然气发展规划,到2005年将有148个城市,7200万人口可用天然气,年用气202亿立方米;到2010年,270个城市可用天然气,年用气414亿立方米;规划远期到2020年,年用气达到937亿立方米。因此燃气用塑料管必将蓬勃发展。
发展趋势今后10年年均增长超过8%
(一)、今后5至10年,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增长率约为10%至8%左右。根据有关调查,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增长与国民经济GDP的增长有一定的相关性。1983年至1998年塑料制品产量平均增长率是同期GDP年均增长率的1.6倍左右。我国塑料制品的产量在2000年至2005年之间的年均增长率应定为10%,2006年至2015年之间的年均增长率应定为8%。
2001年,我国人均消费塑料制品已达到21.7千克,与世界人均消费水平27千克相比仍有差距,与发达国家人均消费100千克以上相比,相差更远。到2005年或2015年时,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内市对塑料制品的需求量仍会以较高的速度增长。
中国石化(相关,行情)集团公司根据合成树脂消费量与GDP的相关关系进行预测,并根据1999年我国合成树脂实际产量及进出口数据调整计算,得出的2005年和2010年我国合成树脂表现消费量如下表:
全国合成树脂表现消费量预测表单位:万吨
2005年2010年
聚乙烯948 1479
聚丙烯730 1176
聚氯乙烯611 978
聚苯乙烯361 530
ABS 217 329
合计2867 4492
从上表可以看出,我国塑料原料合成树脂的消费量增长也是很快的。为了适应这种状况,我国在"十五"期间已经安排,将加快建设和扩建几个世界级的大型乙烯工程项目,乙烯生产能力在"十五"期末将达到年880万吨左右。尽管如此,届时仍然无法满足对塑料原料合成树脂的需求。可见,我国塑料原料工业的发展前景也是非常广阔的。
国际形势世界塑料市场开始复苏
与2001年相比,今年世界塑料市场出现明显好转迹象,美国向外订货回升,欧洲、日本的生产销售形势开始复苏,香港特区和中国内地市场也较活跃。从发展趋势上看,如果不发生特殊情况,今年下半年和明年世界经济会进一步转好,对塑料的需求将进一步增加。
最近克林公司以高温工程塑料为例公布了一份研究报告。该报告认为,高温工程塑料世界市场正以9.5%的年均速度飞快增长。如果按地区细分为美国、欧洲、日本和世界其它地区(ROM)来研究高温工程塑料的增长情况,则世界其它地区(ROM)的年均增长率最快,为12.5%;日本年均为7%,美国和欧洲接近7%,也很快。这个增长率,远远高出该地区、该国家的GDP年均增长率。又如塑料生产大国德国,今年上半年塑料原产量较去年同斯增长了4%,达到800万吨;销售额增长了3.2%,达到了200亿马克。此外,塑料加工业的销售额和塑料行业机械制造部门的销售额也都有所增长。塑料行业也是德国的重点出口行业。预计今年出口额可以达到260亿马克,相当于德国全年外贸顺差的1/4还强。
据预测,2007年全世界塑料需求量将达到2.1亿吨,2020年将达到3.8亿吨,2002年至2007年和2007年至2020年年均增长速度分别为4.2%和1.7%。其中通用塑料需求量将分别达到1.95亿吨,占当时塑料总需求量的92.9%;工程塑料、专用塑料和复合塑料的需求也将有很大幅度的增长。
行业规划2005年我国塑料产值2500亿
《全国塑料工业"十五"计划和2015年规划》中,我国塑料制品在2005年和2015年的相应产量将分别达到2500万吨和5000万吨。2005年塑料工业总产值将达到2500亿元。全行业实现扭亏为盈,出口创汇将达到60亿美元。
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大力开展应用基础研究,加大科研成果转化的力度等措施,到2005年,行业内大中型骨干企业70%的技术装备与工艺技术将达到国际90年代末水平,另30%达到届时世界先进水平,届时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塑料产品品种将达到50%以上,行业内全部大型骨干企业和部分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中小型企业都将通过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
到2005年末,部分塑料产品的产量及占总产量的比例将达到:农用塑料产品470万吨,占总产量的19%,包装用塑料产品550万吨,占总产量的22%,建筑用塑料产品400万吨,占总产量的16%,工业配套用塑料产品450万吨,占总产量的18%,日用塑料及医用塑料产品472万吨,占总产量的18.7%,其它塑料产品158万吨,占总产量的6.3%。
入世挑战关税下调影响渐显
加入世贸组织既给塑料工业的发展带来机遇,也给塑料工业的发展带来冲击,特别是关税下调带来的冲击会逐年显现,这一点尤其不可轻视。
根据中美达成的协议,到2008年,聚乙烯、聚丙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和ABS的关税将从目前的16%降至6.5%。这期间,尽管我国合成树脂工业会加快发展,但塑料工业的发展对原料合成树脂的需求增长会更快,届时仍需要每年进口1000万吨以上的原料树脂才能基本满足国内需求。进口量大加上关税下降幅度也比较大,进口产品的到岸价已按近国内产品成本,再加上进口配额等非关税措施的逐步取消,必将造成大量的进口产品以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冲击国内市场。届时,国内塑料原料树脂行业的效益会明显下降。
同时,由于放宽外资对生产和流通领域的介入,外商会以资本优势和技术优势打破国家专营的局面,也会进一步影响国内企业的效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