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市近期走势较为反复,在沪指1540点受阻后一度再跌穿1500点,但到1480点时成交量已到地量状态,两市累计才50多亿,于是一日之间沪指劲升28点,周三回跌17点又使投资者感到不安,继而周四又高开高走。忽略这种令人眼晕的变化,可以看到日K线已经形成双底的雏型,价量配合基本合理。从乐观结果分析,在沪指1500点之下已有一些护盘资金介入,其手法不落俗套,可能一举狂拉指数,也可能狠狠砸盘,试出空方虚实,在没太多抛盘的情况下又大幅拉升。虽然其操作的只是局部板块,但对市场却有全面影响。在一而再,再而三的演示之下,相信1400点以上、1500点以下的抛压会越来越弱。
近期一些政策预期与局部变化均与基金有关,基金的国际研讨会也开了不少,基金到底出了什么问题?为何“贴水”这样多?把封闭型改为开放型(交易以每单位净值为据),就能解决折扣问题吗?几年前有些红筹股基金,以深沪B股为对象,最低时每单位净资产值不足面值的20%,原因就在于开放式可赎回,越被赎回越要抛B股,越抛每单位净值越低。因而,关键问题是为投资基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在投资基金失去申购新股优势之后,只能在二级市场“真刀真枪”地干,股市环境不好,基金即使三头六臂也无济于事。基金的问题还牵涉到保险公司的盈利,众多保险公司资金以基金为投资对象,按目前情况相信亏损不少。稳定股市就要稳定投资基金,也就是保护保险资金,这是一环扣一环的。
在意识到以上关系之后再看股市,就感到政策调控的力度与频度是前所未有的,有经验的投资者都明白逆政策面而为,在1400多点仍再杀跌便不足取,反而已有一些长线资金在股市人弃我取。上文提到一些特征股、特征板块走势,便说明这个市场有些稳定的做多者。观望资金在一定情况下也会介入,特别是一二级两栖的会选择定位偏低的次新股,其价位同中签新股加上资金成本的差不多,买入如同中新股,因而低价未分红的次新股也开始有起色。
近日上交所更换成份指数,以180指数代替30指数,用意希望给市场一个绩优的参照系,这同上阶段关于业绩的讨论用意相同。不过成份股未必吸引新资金,倒是一批老庄股开始发力,原来长期滞场的机构抓住目前的机会,开始想拉升,当然市值配售使其资金有所补偿,也是一个因素。大市的转好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堆积在沪指1680点的三尊头压力不易化解,使得沪指在1500点以上几次上攻不过,现时只能以构筑新的底部甚至多重底来化解压力,一旦放量冲过1540点,以后将在1540点以上再拓展空间。新的政策契机是降息及QFII。由于长期国债利率已降,降息只是时间问题。因而目前在做法上可谨慎看多一点,至少不要盲目做空,即使减仓也可选择更高的位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