酿酒行业及上市公司投资前景分析(三)
http://business.sohu.com/
|
[ 陈晖霞 ] 机构:[ 广发证券 ]
|
二、我国啤酒市场的竞争格局
经过一轮轰轰烈烈的并购重组,啤酒业现年产超过百万吨的企业集团有四家,分别是青岛、燕京、华润和哈尔滨啤酒。
1.青岛啤酒(相关,行情)的战略布局
1996年,青啤开始走品牌大众化道路,出自青啤的“大众酒摊成本,高档酒出效益”产品结构模式,成为众多啤酒企业的效仿目标。迄今,青啤已在全国16个省市并购了39家企业,产销量从3年前的56万吨做到了2000年的186万吨,2001年上半年的产销量比去年同期增长50%左右。在青啤的并购版图上,北到鸡西南到珠海,青啤已在中国的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条粗线条的市场战线,并且重点抓住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东南等经济发达地区。在内陆,从山东大本营出发,北方事业部、东北事业部和鲁中事业部形成了三角互欹之势,既抓住了内陆啤酒消费量和潜力大的地区,又可以与东南、华南、大上海市场相呼应。近期,青啤把它的华南事业部升级为控股公司,以及在华南市场作的一些调度安排,显示出它对高消费力的华南市场的高度重视。
青啤的资本运作理念是,资本扩张说到底是优势企业文化的扩张,是制度、管理和工艺技术的扩张。并购企业的目的在于扩大生产规模,并利用购并企业原有的经销渠道和市场份额。采用承债式兼并收购,并享受贴息挂帐优惠。同时,青啤每个子公司以所在地150公里为半径市场份额占到80%以后继续向外裂变延伸。
2.燕京啤酒(相关,行情)
燕啤的特点是沉稳,这是无论企业经营抑或收购兼并都体现出来的一种企业风格。虽然99年被青啤夺去产量第一的位置,但燕啤还是有许多值得骄傲的资本。比如单个品牌燕京牌以86万吨居全国产销量第一;南厂以64万吨产销量居全国首位;燕啤年利润2.9亿元,青啤只有0.89亿元;燕啤企业负债率也比青啤低得多。也就是说,燕啤的产量绝大多数是自己的酒厂实实在在生产出来的,而青啤产量大多数是依靠收购的酒厂提供的。并且青啤为了扩张甘冒财务风险而燕啤却绝不这样做。
在收购理念方面,燕啤走的是强强联合的道路,选择合作伙伴的标准是同时具备好的市场、好的资产、好的班子和好的企业文化,否则免谈。不贪多,不求快,力求发展一个成功一个。在并购过程中,集团公司起了孵化器作用,解除了股份公司整合被收购公司的财务和利润风险。
2000年7月开始,燕啤与山东企业开始接触,并与在山东排名二、三名的三孔啤酒和无名啤酒达成了合作意向。对于燕啤来讲,进入山东谋求的并不仅仅是三孔、无名、莱州的产量和市场份额,更看中的是他们的市场辐射能力。以三孔为例,地处鲁西南要冲之地,其销售半径可辐射鲁南、苏北、皖北、豫东、鲁北、冀南。三孔啤酒目前在徐州的销售量已占其销售总量的40%,因江苏没有成熟品牌,占据此地,可以作为中继站直指江南。
3.华润集团
华润创业啤酒有限公司是1993年底由香港华创与南非SAB合资成立的,并与沈阳啤酒厂合资组建了沈阳华润雪花啤酒有限公司。1995年,华润又与南非SAB公司合资成立了大连华润。1999年,香港华润再与原鞍山啤酒厂合资组建了鞍山华润。华润创业已完成了对东三省80万吨啤酒生产能力的整合。在西南市场,华润前段时间刚完成对四川蓝剑的收购,在啤酒行业造成极大轰动,不仅在于蓝剑是四川境内仅次于重庆啤酒(相关,行情)的第二大集团,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华润在西南地区找到了落脚点,对华南地区及周边的啤酒企业构成了极大威胁。
华润的经营行为有两大强力支持:一是资金实力,二是专业实力。与青啤、燕京不同的是,华润啤酒高层没有出身啤酒专业的。它的专业实力来源于合资方??全球四大啤酒公司之一的南非国际酿酒集团(SAB),SAB运用它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质量和管理标准经营华润啤酒。再加上部分专业出身的公司管理层以及毕业与无锡轻院和大连轻院的专业技术人员,企业技术实力已经不容置疑。资金实力则来源于强大的、与中央关系密切的香港华润集团。虽然华润没有在国内上市,但对已上市的青啤和燕啤绝对是最大的威胁。
三、啤酒上市公司投资风险比较
啤酒板块上市公司迄今为止有5家,包括青啤、燕啤、重啤、兰州黄河(相关,行情)以及红河光明(相关,行情),原来的拉萨啤酒现已改名并且更改了主营业务范围,因此剔除在外。兰州黄河与红河光明都是地方性的啤酒厂,规模不大;重啤虽然是西南第一大啤酒企业,有相当的实力和影响力,但毕竟没形成全国性影响,因此比较啤酒上市公司的投资风险时将它们暂时忽略不计。
实际上讨论的焦点在于:青啤通过大量低成本兼并收购企业以扩充规模的做法是否代表了啤酒行业发展的趋势,以及该资本运作的方式是否具有巨大的财务风险,甚至会有破产的可能性?问题源自青啤与燕啤在业绩上的强烈反差。2000年,青啤主营收入37亿,净利润只有9520万元,每股收益0.1元,净资产收益率4.26%;而燕啤主营收入虽然只有17亿,但净利润有2.68亿,每股收益0.4元,净资产收益率7.79%。虽然青啤依靠收购企业得到大规模的产量和销售收入指标,但是它的盈利能力并不高,没有燕京业绩来得实在。
青啤收购的企业很多都是小企业,经营状况并不太好,许多甚至濒临破产边缘。而青啤仍然收购它们的原因,一是利用这些企业进入地区性市场,不仅买下企业,更是为了买下当地市场份额和消费人群;二是地方政府给予的优惠政策,先让原企业破产,降低收购成本,虽然是承债式兼并,但是青啤一般可获得贴息挂帐,等被收购的企业盈利再还银行借款的承诺。正因为那些企业底子薄,所以青啤收购回来的企业基本上要经过3-4年的整合才会开始盈利。因此,当青啤不断扩张,连续收下数十个企业的时候,一方面要等待漫长的盈利期,在此期间还要不断投入建设新企业,另一方面也面临短缺的现金流的危险。收购企业需要大量资金,子公司非但不能盈利,还要不断花费青啤的人力、物力、财礼的投入。而随着收购,公司股本不断扩大,在盈利能力下降的情况下,每股收益必然下降。
虽如此,但我认为国内啤酒业中青啤大规模收购企业的方向是正确的。因为啤酒业是典型的规模出效益行业,同时中国加入WTO,必然面临外国啤酒企业的冲击和竞争。外国啤酒产业已经相当成熟,达到规模经济效应,中国的啤酒企业的资产规模加起来也未必能抵挡国外的某个龙头企业。一旦中国市场开放,中国的啤酒企业只有做大规模才有可能抵御外来的强大资金和优秀管理体系的冲击。即使不考虑WTO开放的因素,由于啤酒生产存在着运输半径和新鲜度管理的问题,也只有把生产体系向全国范围内扩展,才有可能占据更多的市场份额。
当然,青啤如此的扩张确实蕴藏着巨大的风险,尤其现金流短缺的问题,更直接影响到企业生存。另一方面,啤酒是一种同质性很强的消费性商品,受众心理很容易被影响和改变,只要有足够的广告和宣传攻势,以及足够便利的购买途径,就足以改变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也就是说,如果有哪家企业有足够的资金作针对性的轰炸式宣传,有足够通畅的供货渠道支持购买,青啤很容易就会失去优势。因此,我们更应该关注青啤对子公司的管理磨合能力,因为这个决定了青啤能否成为收购肩膀上的巨人。
燕啤虽然业绩非常稳定且优良,但现在毕竟只是一种地方性的品牌。而时代发展的趋势必然要走向建立全国品牌的目标,因此燕啤扩张也是不可免的。在现阶段,投资价值还未完全凸现。
l葡萄酒业
一、我国葡萄酒业现状
目前我国酿酒葡萄的亩数达485040亩,其中红品种占74%,白品种占26%。而我国干酒的年销量最多10万吨。按每亩一吨的葡萄产量,出汁率65%来算是315276吨酒,从目前条件来看,市场再怎样增长也消耗不了这个量。2001年我国的葡萄年产量会更高,但各酒厂发酵罐已全满,原料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以上情形与1989年和1994年葡萄产业两个低谷的诱因完全相似,都以果农遭受重创而砍树,以致超过总数一半的企业倒闭。有关专家认为,葡萄原料大量过剩,与地方政府盲目扩张不无关系。
葡萄收购大幅下降,葡萄质量低也是个问题。企业普遍认为,当前的葡萄糖度很少有上20度,酸度又低,只能酿制一般的酒,故而收购热情不高。目前在葡萄种植管理中,一直存在着十分严重的农药污染和亩产过高的问题,又由于他们太分散,企业没法监督和管理。据了解,目前,我国葡萄亩产最少都有3000斤以上,最多达到5000斤,与企业2000斤以下的要求相去甚远。
国内葡萄酒质量普遍走低,无形中为进口葡萄浆再次敞开了大门。国内对葡萄浆的进口需求将显著上升。国外进来的原浆4000人民币/吨,加上关税到岸价也就5000元/吨,国内绝对做不出这样低的成本。
我国葡萄酒业突现出来的问题,归根结底是市场不规范,缺乏协调公司和农户利益的法规,农民的种植、交售都有随意性,签了合同也没用,政府、企业、果农各自为阵。业内人士指出,只有保证农民每亩地有1000元的劳动收益,才能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能维持再生产,从而实现基地的稳定。
二、葡萄酒市场竞争状况
两年前,我国的葡萄酒市场绝对不是今天张裕、长城、王朝的“三足鼎立”之势。那时,国酒与洋酒竞争激烈,1996年兴起的葡萄酒热,使洋酒的实际市场占有率曾一度超过50%。与洋酒的征战也成就了我国葡萄酒业的高速发展,据调查近5年来,我国生产葡萄酒的省(市)、自治区近30个,新增葡萄酒企业200多家。
目前,葡萄酒市场的品牌多达300多个,仅烟台地区就超过30个。河北省葡萄业在当地政府的引导下迅速崛起,2000年葡萄酒产量超过一直稳居第一的山东省。而受限于原料的江、浙、闽、粤一带,则将进口散装酒通过各种渠道输入中国后进行灌装,5年的时间使产量增加了62%,但消费量的增幅却不足20%。由于白酒产销量大幅滑坡,众多白酒生产大户也开始另辟叉道,驶入葡萄酒行业。五粮液、茅台、古井贡(相关,行情)、孔府家、秦池、齐民思等,先后通过收购、参控股、独立生产的形式向葡萄酒行业渗透。与此同时,医药行业一批大户,如“三九”、“通化东宝(相关,行情)”等,也先后涉足葡萄酒业。
但是,我国葡萄酒市场品牌多,名牌少。目前的市场格局恰好是这一现实的写照,张裕、王朝、长城三分天下的市场占有率合计高达52%,3家合计拥有全行业资产的38.1%,销售收入合计达到56.7%,再加上十几个分别是来自于法国、意大利等国的进口品牌。大多数国产品牌只能囿于某一地区争夺立足之地,缺乏市场竞争力,更没有角逐国际市场的能力。
据业内人士透露,在这支迅速形成的葡萄酒产销大军中,目前已有三分之一面临破产的结局,并预测,在新一轮的市场竞争中,将会有40%以上的企业被淹没。葡萄酒品牌过于分散,生产企业数量也不在合理的范围之内。葡萄酒企业的并购,产业整合已是大势所趋。因此,在地方经济的驱动下,实行区域经济、联并及收购,有利于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体制因素方面,我国多部门管理体制已羁绊葡萄酒业健康发展及参与国际竞争,葡萄酒业到底归属国家哪一部门管理,产业整合将向归属权延伸。我国的葡萄酒工业是与农业相分离的管理体制,种葡萄归农业,酿酒归工业,卖酒归商业,内销和出口还要分开,这是中国国情。
|
2002年2月6日14:26 |
相关文章 |
|
机构相关文章 |
|
|
|
国际经济指标数据 |
经济数据及其对市场的影响 |
国家 |
已公布经济指标 |
公布值 |
USA |
非制造业就业 |
43.6
|
USA |
非制造业指数 |
58.7
|
USA |
非制造业新订单 |
57.3
|
USA |
连锁店销售额 |
+0.7%
|
USA |
连锁店销售额 |
-0.8%
|
UK
|
零售平衡指数 |
+33
|
国家
|
未公布经济指标
|
预测值
|
HK
|
国内生产总值 |
N/A |
HK
|
财政预算 |
N/A |
HK
|
国内生产总值 |
N/A |
UK
|
房屋价格指数 |
N/A |
FRA
|
财政预算 |
N/A |
GER
|
失业率 |
9.6% |
GER
|
失业人数变化 |
2万 |
GER
|
工厂订单 |
N/A |
CAN
|
营建许可 |
2.5% |
EU
|
失业率 |
8.4%
|
|
国内经济指标数据 |
经济指标 |
较上年同期% |
GDP
|
+7.3 |
工业增加值
|
+9.9
|
M2货币供应额
|
+13.1
|
M1货币供应额
|
+9.5 |
M0货币供应额
|
-1.7 |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
-1.0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10.1
|
固定资产投资
|
+12.8 |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
|
+33.54 |
合同外商直接投资
|
+47.97 |
|
最新资讯 |
|
|